17岁“采蕨少年”荣膺“明天小小科学家”
获奖学金5万元,可赴斯德哥尔摩观礼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他就读的威海一中也因他获奖5万元
2017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义铭在北京大学领奖现场。
  本报威海11月7日讯(记者 冯琳) 7日上午,本报跟踪报道过的“采蕨少年”、威海一中高二学生姜义铭创下了一个山东学生的新纪录:当天,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终评结果在北京大学揭晓,姜义铭获得一等奖,跻身本届3名“明天小小科学家”之列,这是本活动举办十七届以来、山东省唯一获得称号的学生。
  按照活动规则,一个月的公示期后,这个17岁的高中生将获得5万元奖学金,除此之外,在他未来升入大学后将继续获得资助,还可以赴瑞典斯德哥尔摩观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2015年1月29日,本报以《15岁“采蕨少年”找到20余种蕨》为题,报道了姜义铭热爱自然,喜欢寻找蕨类植物,威海地产40多种蕨类植物,他找到一多的事迹。此后,在中考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的威海,繁忙课业之余,姜义铭没有停止探索植物的脚步,他历时三年完成对威海地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实地调查,共发现蕨类植物14科20属35种1变种,占山东省蕨类植物总种数的38.04%,采集不同地点的蕨类植物标本189份,还发现了威海地区的新分布物种矛状紫萁(Osmunda japonica var.sublancea)、妙峰岩蕨(Woodsia oblonga),同时对威海地区蕨类植物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是威海植物研究领域的第一次。
  2017年端午小长假,已是威海一中高二21班学生的姜义铭闭门不出,凭借自己持续数年的野外考察、标本制作经验,查资料,端午节晚上下半夜3点,他拿出一稿,此后几经修改,写成了一篇7000多字的论文——《威海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9月12日,他以这篇论文入围全国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终评决赛。此前,全国共有1156名高中学生提交了申报材料,申报人数创历史新高。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开始于2000年,由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倡议发起,此后每年一次,至今已举办17届,姜义铭是迄今为之威海唯一闯入终评的选手。
  这项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香港周凯旋基金共同主办,面向全国高中生遴选,接受品学兼优且拥有个人科学研究成果的高中生自由申报,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遴选出100名学生给予不同等级的表彰和奖学金资助,并授予其中3名学生“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旨在发现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鼓励他们选择学习科学技术专业、未来投身科学研究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他的优秀,姜义铭现在就读的威海一中一并获得组委会颁发的5万元奖金。这笔钱必须专项用于青少年科技教育。
  检索本次活动公示的97名获奖学生名单,记者发现,前三名获奖者中,除姜义铭,其余两人都来自北京。检索前10名,也只有姜义铭一个非北京学生。检索前20名,只有姜义铭一人来自非一线城市,其他人都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福州等一线或者二线城市。而一、二等奖50名则基本上被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成都、福州、济南、合肥等省会城市垄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