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院长贝淡宁这一年
2017年1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师胜
  每两个周,山东大学政管学院会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贝淡宁总会反馈他从学院师生中收集来的意见。自去年9月24日从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手中接过聘书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来自加拿大的贝淡宁努力地适应着院长的角色。这位之前从未有过高校管理经验的洋院长,既小心遵循着既有的管理制度,“萧规曹随”;也努力地实践着他在就任时的承诺,努力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山大的国际化建设和他推广儒家文化的理想。
  从名教授到处级干部
  2012年4月25日,时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贝淡宁,陪同国际关系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访问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贝淡宁作了题为“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学术讲座,社群主义研究是贝淡宁的专长,他的成名作便是《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此书也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 
  也正是那次访问,贝淡宁与现任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孔令栋相熟,对儒学的共同兴趣让他们日后结为好友。大约在2012年,孔令栋邀请贝淡宁到山大任政管学院院长。曾在政管学院担任过院长的孔令栋相信,贝淡宁的经历很适合这个岗位。“他一直有这个想法,当时就犹豫,也没坚决地说不行。”孔令栋说。但在2015年,他开始考虑担任该职的可能性。当时,贝淡宁与清华的合约只剩一年多就到期了。
  孔令栋向校领导汇报了引进贝淡宁的意愿,校方表示支持。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山东大学属于副部级单位,二级学院的院长行政级别是处级,担任院长这一职位,也意味着贝淡宁从一位知名学者,走上了高校的管理岗位。
  去年9月24日,从时任山大校长张荣手里接受聘书时,贝淡宁尚未结束在清华大学的聘期。直到2017年1月1日,贝淡宁才正式成为山大一员。齐鲁晚报记者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官方网站发现,在师资队伍一栏里,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贝淡宁。孔令栋说,贝淡宁在清华的苏世民书院授课。该院培养未来可以引领世界的人才,聘请最杰出的教授,贝淡宁的课不可或缺。所以,经与清华协商,受聘山大后,他仍在苏世民书院兼职授课。
  现任政管学院副院长李济时清楚记得,1月2日和3日两天,贝淡宁来到济南与院里的老师见面,就这样,贝淡宁开始了他的院长任期。
和而不同
  中国人喜欢讲“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曾被一媒体评价为“温良恭俭让”的贝淡宁,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动作。
  “我有一些想法,但学院规模很大,有很多老师,1000多个学生。我先跟他们见面,讨论他们的问题,我才知道怎么做。”贝淡宁解释。
  今年9月26日,山大青岛校区全面启用。之前的7月12日,政管学院完成整建制从济南搬到青岛的工作。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院长贝淡宁作了演讲。推崇儒家思想的他,告诉新生们要做到“和而不同”,“学院追求和而不同,希望同学们多与老师、同学沟通,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
  实际上,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贝淡宁也在遵循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每两个周,政管学院会开一次党政联席会,与会的有院党委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等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就任院长一年多来,只要在青岛,贝淡宁基本每次会议都出席。
  与会时,贝淡宁会将与老师、学生交谈中收集的每一条意见都带到会上。外人眼里,这位新院长办事很谨慎,对学校既有的制度和做法处处尊重,生怕因为不了解而带来问题。
  李济时发现,作为一位在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大牌学者,贝淡宁却并不想做一个大牌院长,什么事情都听任自己的意志执行,而是“尽量以意见的形式而非用院长的身份去办事”。而贝淡宁在会上反映的问题,其中有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因为校区领导和学校都很器重贝淡宁,李济时还建议应由贝淡宁直接反映到校级层面。
  去年就任院长时,贝淡宁承诺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在山东大学国际化建设、推广儒家文化、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作出贡献。来到山大后,他担心会很忙,脑海里也有很多想法。“比如在教育的内容方面,觉得大家都应该学习比较基础的政治哲学等。”不过,他后来发现,有些想法不一定符合学院的情况。学校为政管学院配备了一位常务副院长、三位副院长处理日常事务,集体管理学院,“很讲民主,一起决定问题,我觉得挺好。”贝淡宁随后话锋一转,“另一方面,如果要办事,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有时候效率不是那么高。”
  但谈到国外高校是不是有更好的教学管理方式时,贝淡宁又表示,自己在国外未任管理职务,所以并不了解。他认为,院里已经有很好的制度,自己要做的主要是补充而非破坏。
  “我们很希望他能把西方好的东西带进来,比如说平等、民主、开放的作风,把学术自由带进来。”李济时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贝淡宁来到青岛校区后,很注重改善交流的氛围、场所,他建议把学院里的公共场所都利用起来,建一个咖啡屋,这样大家可以在公共场所畅谈。这在西方是很正常的,大家也很支持。
一直在飞来飞去
  当时校方引入贝淡宁,就是希望贝淡宁能推动政管学院的国际化以及儒学化。时任山大校长张荣曾说,贝淡宁作为国际知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研究中国和山东问题,对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青岛校区国际交流合作意义重大。
  据了解,青岛校区落成后,在首批搬迁的学院和研究机构中,山大已聘请七位海内外杰出学者担任院长和重点实验室主任,体现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
  对于国际化,贝淡宁认为这确实是学院的短板。以他在清华执教十多年的经验,他认为山大的本科生并不比清华的本科生差;但山大学生缺乏出国的机会,而清华的学生这样的机会多很多。
  7月,贝淡宁就为院里的学生带来了福利,他带四个本科生和两个研究生到挪威参加为期12天的NEWDAY项目,项目由挪威南森学院、北欧亚洲研究院等发起,旨在与国际学者、青年学生一起探讨政治、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当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几个月以后,参与此次项目的本科五年级学生杨晓童提起此次北欧之行,心情仍很激动。作为政管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学士,通过此行,她对北欧和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北欧的规范性力量、强调对话沟通、政治交往的智慧都可供中国借鉴;参与此次活动,她还了解到北欧一直未融入欧洲市场,这主要是考虑到了小渔民的利益,这在注重集体主义的中国很难想象。除了北欧五国,还有日本、韩国的学生参与此次活动。
  刘耀灵也是此行的学生,活动中也受益良多。亲身的经历让她验证了贝淡宁的著作《东方遭遇西方》。她觉得,通过与各国学生的交流,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共同点更多一些,有着共同的话题。
  “我还在与欧洲、印度、北美大学讨论合作协议的可能性,给我们学生和老师争取更多去国外的机会。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这是我的责任。”贝淡宁说。
  用刘耀灵的话说就是,“贝院长一直在飞来飞去,不在国际上飞来飞去,就是在国内飞来飞去。”
  的确,贝淡宁为院长的定位就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以及人才引进,做增量的高端工作,所以一年之中出访比较多。据李济时介绍,目前学院正在跟英国的伦敦政经学院、澳洲国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谈合作。
(下转A10版)
 讲荀子、引人才
  除了为学院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贝淡宁还开设了课程,专门讲荀子,课程对象是博士一年级学生。开课时间是9月到11月,共八个星期。每个星期由学生准备六个问题。“我们开一章,他们提两个同意的问题,两个不同意的问题,两个不懂的问题,提前发给我。我会按照他们发来的问题准备课程。”
  贝淡宁感觉课程效果很好,有一个问题特别让他感兴趣,有学生想研究贤能政治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贤能政治的书中写到高层尚贤,很多山东人发现地方政府也需要贤能政治。有一两个学生在写荀子的思想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除了自己讲课,贝淡宁还引进了孔新峰。1980年出生的孔新峰,在国家行政学院执教多年,在读研时就与贝淡宁相识,今年9月正式入职政管学院。在贝淡宁与艾维纳主编的《城市的精神2》中,孔新峰和贝淡宁合写了曲阜,书中贝淡宁称孔新峰为“小兄弟”。虽然孔新峰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政治思想,但他生于曲阜,还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在书中,贝淡宁这样介绍孔新峰,“他对以儒家为中心的‘国学’,有着深厚的温情与礼敬。”
  11月20日晚9点,孔新峰刚刚结束了一堂在APP上的网络直播课,有二三百人听了他的课程。
  因为入职晚,目前他只接了一名退休教授的课程《领导科学》,给学生讲恺撒、亚历山大、丘吉尔、伊丽莎白、周公、管仲等。而在下学期,上报的课程中,除了西方政治学理论,还有《论语与当代政治》,试图从政治人的角度切入,引出具体的政策、制度。
  另外,贝淡宁还引进了研究儒学政治理论的学者姚中秋。此外,贝淡宁自己原来的一个博士生,明年也会进入政管学院。
一颗中国心
  贝淡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儒者”。每次出席重要场合,他都会穿上最喜欢的中山装。在贝淡宁的三部政治学著作《东方遭遇西方》、《超越自由民主》和《中国新儒家》中,他认为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传统哲学的核心价值观。
  《城市的精神2》提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当记者问曲阜是什么味道时,贝淡宁说除了干净,曲阜还有酒的味道,因为每次去曲阜都会喝酒。
  贝淡宁认为,“礼很重要,喝酒是很重要的表达方式,如果没有酒,有时候缺乏讲义气或者是哥们儿的精神。”酒能让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当然不一定每个文化都有这样的习惯。他同学院老师交流的方式也很“中国化”——请老师吃饭。
  贝淡宁曾在以色列待过一个学期。他在当地也用很“中国化”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当时他作了一个讲座,一位教授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两人剑拔弩张。贝淡宁正打算写一本有关中国问题的书,但了解到这位教授是唯一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贝淡宁请他吃了顿饭,以舒缓关系。
  作为一个娶了中国媳妇,在中国工作居住20多年,又是研究儒家学说的外籍学者,贝淡宁总是想将自己彻底融入中国的文化中,常常会按照儒生的理念要求自己。比如每当有学生夸他长得帅,他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轻松地耸耸肩,笑着说“Thank you”,而是害羞地低下头,低声道:“哪里,哪里。”
  前段时间贝淡宁同山大青岛校区的留学生见面,组织此次见面的李济时特意叮嘱留学生,“你们都是从国外来的,院长不愿意被叫做外国人,希望被称作中国人。”
  采访中,当齐鲁晚报记者问作为外籍学者,在中国从事行政工作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时,贝淡宁提高了往常平淡儒雅的嗓音,“我觉得不适应的地方,就是不应该用种族来判断谁是中国人,谁不是中国人。儒家是用文化的概念来判定的。比如,儒家用文化、价值观来判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贝淡宁说,唐朝时,有一些阿拉伯学者,也可以参加科举,现在则没有那么容易。如果想恢复中国天下的核心地位,就得用文化的标准来判定谁是中国人谁不是中国人。
□相关链接□
  贝淡宁,原名Daniel A. Bell,生于加拿大,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教,还在美国做过研究员。2004年,成为清华大学特聘访问教授,2006年正式受聘为哲学系教授。其著作包括《城市的精神》《中国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东方遭遇西方》《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等。尤其是他的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让其走红西方学术界,成为社群主义领域的著名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