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无人驾驶”符合包容审慎原则
2017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毛建国

  为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积极规范推动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市公安交管局、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制定发布相关指导性文件。文件表示,将选择道路供自动驾驶车测试,但无人驾驶车上路测试需“有人驾驶”。
  今年7月,在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这段视频既让人感到高兴,又让人感到担心。这种复杂的情绪或能说明,整个社会对于无人驾驶虽然关注了很久,但对其到来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
  为什么舆论对于无人驾驶有所担心?这是因为包容不是纵容,虽然从整体上讲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促进社会进步,更不是所有新事物一出生就完美无缺。很多新事物都是在问题中发展的,都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无人驾驶就是这样。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像无人驾驶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人们更是情有独钟。但是,也与一般创新不同,无人驾驶涉及公共安全问题。现代社会,驾驶在给人们带来现代化体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现代化烦恼,特别是其带来的安全威胁,是谁也无法忽视的。人们欢迎和支持无人驾驶,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上。如果没有安全作支撑,那就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在关乎公共安全的问题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必须打起“一万个小心”。硬币的这面是创新,硬币的那面是安全,关键就在于平衡。
  北京市交通委制定发布的相关指导性文件,正体现了平衡的艺术。一方面,这个文件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无人驾驶,另一方面,这个文件又强调无人驾驶车上路测试需“有人驾驶”。这其实属于“有条件的无人驾驶”,可以概括为“自动驾驶、有人在线”。其对“老司机”的强调,并非没事找事,而是体现了对安全的重视。想想看,现在的飞机基本都有自动驾驶功能,还不是一样要配备飞行员?在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期间提出要求,体现了同样的道理。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条件的无人驾驶”符合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自动驾驶有人在线”与包容不违和。应该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终有一天会迎来真正的“无人驾驶”。但鉴于无人驾驶所处的阶段,特别是在上路测试期间强调“老司机陪同”,却是完全必要的。蹄疾和步稳并不矛盾,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这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