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创特色“名片”
2017环翠区教育局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7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孟霏 陈乃彰
  通讯员 姚芳

  如果您的孩子在环翠区上学的话,您或许会发现,2017年,环翠教育的特色“名片”一张又一张。
  除了新、扩建7所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外,在校的孩子们开始了“研学旅行”之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孩子们吃饭的“食堂”也进行了社会化管理改革,把选择权交给学校、学生和家长,采取公开透明、科学公正的方式把“专业事情”交给专业团队来干,提质不提价;就连孩子们的校长也进行了校长职级制改革……
  名片是指引,2017年,环翠区教育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足了功夫。    
  新、扩建7所学校
方便孩子就近入学

  环翠区全面落实镇(街)教育区级一体化管理,推动学校建设和办学条件提档升级。福泰小学新建、威海七中扩建2个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明湖路学校、望海园中学、羊亭科技园实验学校、张村福泰中学的新建工程及古寨小学扩建工程等5个项目下半年启动,正在积极推进各项筹建工作。项目建成后,义务教育学段可新增学位1.23万个,将基本解决全区“大班额”问题,并为未来发展留有存量。
  此外,升级改造15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校舍、暖气和用电设施以及10所学校厕所,并对部分学校的教室、专用教室进行了装修,改造面积3630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环翠区稳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完成校长职级首次评审认定工作,认定一级校长14名,二级校长45名,三级校长35名。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公开选拔41名区级后备干部、区级后备人才数量提高至186人,组织选拔48名青年干部成立“知行成长班”、进行重点培养,以竞争上岗的方式择优新聘10名副校长,对9名校长作出调整,并首次公开选聘13名公办园园长。持续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更多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暑期有62名城区教师交流至农村学校,城区31名骨干教师竞争农村学校中高级特设岗位成功,并在农村学校设置安排了11个特级教师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创教育新体系
重课堂提师资

  学科素养方面,环翠区教育局全面实施德育综合改革,率先试点、全科融入、全力保障、全域推进,打通学科育人德育主渠道,构建起“四位一体”德育课程新体系,并加大课程整合衔接研训力度,分小初两学段19个学科制定《“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开发电子学案1986个、资源25692个,分类分层精准培训,实施网上动态管理,向课堂要成绩,为学生减负担。
  全面发展方面,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围绕区域、协作区、学校三个层面开展活动,提升学生艺体素养,包揽乒乓球、足球比赛初中组8项冠军,蝉联足球比赛初中组男女冠军。
  创新发展方面,制定了《环翠区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总结暨创客工作会议”,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11月份,在实验中学组织召开了全区创客空间建设应用现场会,通过科技活动展示、创客空间观摩、创客思维课程、典型经验交流等内容,推动了环翠区创客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组织参加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和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省级一等奖6个、二等奖26个,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此外,环翠区教育局还通过推进课堂课程改革和提升教师素养等方面,切实加强教育内涵的发展质量。
落实“特色”理念
引领特色学校建设

  在工作中,环翠区教育局继续以市级特色学校为孵化基地校,依托协作区为平台,分层开展孵化培训活动。重新确立了共建学校名单,制定了共建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完善了保障机制,形成一个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帮扶网络。
  此外,按照“年初报项目-中间抓调度-年终评成果”的流程,指导学校选择优势项目进行全力打造。本年度,学校共计自主选择申报了89个创新创优创效项目,采取学校自评和随机督评的方式,对创优项目进展情况进了3次过程调度和指导,理顺了学校特色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以市级特色学校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协作区内校长、责任督学和包校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对4所申报学校特色创建工作进行现场诊断研讨,问诊把脉,澄清思路。在威海市第四批特色学校督导评估中,环翠区4所学校全部通过并包揽前三名。目前,全区共有市级特色学校13所,创建数量和比例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新建5处公办园
爱心资助近500万元

  2017年,环翠区教育局新建5处公办园,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提高至86%,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8.5%,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通过规范管理、强化培训、教学改革等举措,实现规范管理与内涵质量同步提升,17处民办幼儿园在市教育局开展的民办教育年检中全部合格,13处幼儿园在今年的省十佳、示范园评估认定中,全数通过。目前省级示范幼儿园比例65%,居全省第一。
  在全市率先出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意见,设立校外教育基地108处,引导2万余名学生、家长走进重点企业、文化名胜研学旅行,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和家长为城市代言、为企业宣传。2017年以“政、企、校”联动模式完成了学生校服、校园餐饮等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管理改革,把选择权交给学校、学生和家长,采取公开透明、科学公正的方式把“专业事情”交给专业团队来干,真正达到“提质不提价”、满足多样化个性需求等目标,学生及家长广泛认可,满意度大大提升。
  此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严格申请、审批、报送和发放程序,全年共计发放乘班车补助、城市免课本费补助、“爱心一日捐”资助等各类资助金498.73万元,惠及学生5887人次。
  增进家校沟通合作,并创新“学校-社区”互动选课、双向服务模式,量身定制公益课程182门,6万余人次受益。建立统一托管与接力接管、课后托管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模式,16所学校参与,为2300个家庭提供免费托管服务,覆盖面全市最广、学生数最多。
  古寨小学微电影创客工作室的孩子们在录制微视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