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遗址:万年前的细石器“加工厂”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东周大墓复原场景全景图
   ▲凤凰岭大墓出土的凤头斤为国宝级文物
   □本报记者 张九龙
  1982年,兖石铁路在鲁东南大地破土动工,当施工队进驻临沂河东的凤凰岭时,意外发现了众多古代墓葬。更令人瞩目的是,古墓填土里发现了大量约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沂沭细石器文化”由此问世,东夷文化的一段缺环得以补全。
  修建兖石铁路
发现细石器

  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然而,受地形、水文、经济等条件所限,很长时间里,鲁东南地区却与铁路无缘。兖石铁路于1981年正式修建,它西起兖州程家庄站,东到日照石臼所站,途经临沂,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巨大。虽然当时设计是以货运为主,但为了支援家门口的这条“致富路”,沿线各县市都鼎力相助,沂蒙老区人民甚至腾出和新建了上万间房屋,供施工队员使用。
  1982年5月,一支兖石铁路施工队进驻临沂河东的凤凰岭附近。当时,修筑铁路路基所用的土方大多是就地取材,为方便作业,该路段的承建方铁道部十四局买下了位于路基不远处的一座小土丘,用作取土场。
  铁路施工队并不知道,早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这片名叫凤凰岭的区域就发现过古墓遗迹,早就受到文物部门的关注。果然没多久,施工队员就挖出了文物。得到消息后,临沂当地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人力对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可文物却越挖越多,不得不寻求外援。
  临沂地区(今临沂市)、山东省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决定配合兖石铁路建设,对凤凰岭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年冬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进驻凤凰岭,先后清理出战国至汉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壶、钵、铜镜、五铢钱等,塑雕精致的几组乐舞杂技俑更是栩栩如生。
  世代在此耕作的村民怎么也没想到,从战国到汉代的几百年里,这里竟然是一片墓葬区,而且地下安葬的多为曾经显赫一时的富贵人家。
  然而,这才只是冰山一角,古墓的下面,还藏着更加神秘的世界。在清理墓葬时,考古工作者发现,回填土里掺杂着不少带有加工痕迹的石块、石片,这让现场的许多专业人士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就是教科书上写的“细石器”吗?
  仔细清理后,细石器还真不少,另外发现了部分用火的遗迹。这些细石器距今约有一万年,说明凤凰岭一带当时已有人类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细石器在整个山东省区域内还是第一次发现,山东的远古历史因修筑现代化的铁路而改写。
石器种类繁多
沂沭中上游遍布

  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俯拾皆是、质地坚硬的石头便是制造工具最好的原材料,石器时代由此而来。
  不过,早期人类整天忙着与各种危险和灾害作斗争,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都是些实用主义者,对手里的石器工具并不讲究。尤其是早年围捕大型野兽时,必须得选用“重器”,于是就出现有的先民抱着十几斤、几十斤大石头出门,准备砸野兽的热闹景象。即使小号的石器,也不过是简单加工一下,有点棱角即可。
  后来,人们学会了养殖动物和种植农作物,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手里的工具也有了更高要求,既要轻便、适合携带,又要功能多、效果好,于是细石器就诞生了。
  所谓细石器,就是指一些个头细小的石器,它们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比如我们常见的箭头、矛头,最初都是用石头做的细石器。显然,同样用于猎杀野兽时,拿弓箭和矛进行攻击,要比拿大石头砸顺手多了。
  一万年前,住在凤凰岭一带的东夷先民们已经有一双巧手,虽然生活朴素单调,但是他们却过得有滋有味。就说出土的这些细石器吧,从功能上分析,有的用来当刻刀,有的用来当武器,有的用来钻孔打眼,有的用来揭动物毛皮,充满了劳动智慧,真是只有今人想不到,没有先民做不出来的。
  器物原料则以从几十里外采集的石英、脉石英、燧石、水晶石为主。除了使用功能,还有一定的设计元素在里面,指甲盖形的、龟背形的、斧子形的、船底形的,各具特色。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可以想象,当年东夷先民们在制造这些细石器时,定费了不少功夫。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文化遗存不会孤立存在。此后数年,考古工作者多次在周边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和细石器专题调查,果然在郯城、日照、沂水、莒县等地又发现了百余处细石器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大多分布在沂河、沭河中上游,因此被称为“沂沭细石器文化”。可见,东夷区域不仅有细石器文化,而且相当丰富。
享受天然馈赠
东夷先民来此安葬

  不过,山东发现细石器文化,实在有些出乎意料。根据此前的考古发现,受生产劳动方式、自然环境影响,细石器并不是哪里的先民都能用得到,有明显的地域性。过去,我国的细石器文化大多出现在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区,几乎都是游牧、狩猎之地。凤凰岭细石器的发现,在鲁南苏北地区还是头一回。
  因此,有学者反推,凤凰岭能发现细石器,说明在一万年前,沂河沭河流域属于森林草原气候。山坡河谷林茂草丰,到处都可作为天然牧地,这里的东夷先民们有可能一度过上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生活。
  从沂源猿人可知,东夷旧石器文化最早是以泰沂山区为中心发源;从凤凰岭遗址可知,东夷先民的足迹逐渐扩展到山东各地,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是沿着沂河与沭河流域向南发展的。
  其实,这种走出山岗、临水而居的选择并非偶然。凤凰岭处于沂河、沭河之间,水源充沛、土地平坦,确实适合人类生存。数千年后,他们的子孙后裔依然眷恋这块风水宝地,选择将此作为自己永久的安息之地,最典型的当数那所谓的“山岭”了。
  凤凰岭原名“大墩”,当年发掘时,土岭南北长足有1公里,东西宽也要300余米,土岭最高海拔75米。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硕大的土墩均由人工筑成,其实是大墓的封土堆。
  凤凰岭大墓设有车马坑、器物坑与墓室,墓室内殉人多达14具。古墓早年虽然已被盗过,但随葬遗物丰富,尤其是出土的1套编钟、2套编镈、10件铜鼎以及成组的青铜礼器,充分说明墓主人生前身份显赫,不是一般的都邑领主,应当是某位封君甚至诸侯国君。
  专家推断,这里有可能是春秋晚期鄅国某位国君的墓葬。有趣的是,鄅国正是一个东夷古国,鄅国国君选择安葬于祖先的兴起之地,究竟只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水,还是有慎终追远、落叶归根之意,又给今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