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晒“蛙”,实则照见玩家自我
2018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雨涵     
  从朋友圈到微博,社交媒体上最近一片绿油油的,一款来自日本的“旅行青蛙”游戏突然风靡起来,让晒“蛙”成了当下最时髦的事情。这个游戏火爆背后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极简属性,然而很多玩家却因其生出了焦虑。从更深层来看,其实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理想与困在一亩三分地中等待收成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种投射让玩家照见了自我。
  在“旅行青蛙”游戏中,场景只有庭院和室内两个地方,商店里只出售19种商品,蛙儿随时出门,归期未定,带回来的只有明信片和特产,你所能做的只是每隔3小时收割一次三叶草,然后等待蛙儿回家或者观察它吃饭、写信、读书。不需要疯狂烧钱,没有竞争排名,如此极简的模式正好与时下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状态相呼应,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不拼搏,维持最低的欲望过活。这似乎又与当下国内流行的极简生活方式一脉相承,你与蛙儿之间一切都讲究个“随缘”,“你来,或不来,我自泛若不系之舟”。
  但是人们真的是因为极简才爱上了“旅行青蛙”吗?那为什么许多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却产生了焦虑感?有人养蛙养出了老妈子的感觉,蛙儿出门时“儿行千里母担忧”,盼着它回家,百无聊赖时收收三叶草。当蛙儿终于归来,又开始纠结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三叶草给蛙儿买充饥的便当和专业道具让它远行。如果跳出育儿思维来看,其实这并不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而是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之间的矛盾。
  旅行、读书、写作、享受美食,蛙儿的生活不就是当下年轻人最向往的模式吗?进可去远足周游,在旅途中遇到友情、爱情;退可安于室内,静心读书、吃饭,这是一种理想中的自我。而作为玩家,终究要面对现实生活,在庭院中等待着收割三叶草,是不是就像每天忙碌等着领工资?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想要做顿美食、开卷有益,但更多时候只是叫份外卖、刷刷手机?玩家用枯燥的现实去供养蛙儿的理想生活,正好命中了当下年轻人内心最大的矛盾与较量,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到底该如何两全?这款游戏走红的心理基因大概也就在此。
  何以解忧?其实解决之道很简单,耐心地收割,为旅行攒够路费,宽裕时踏足天涯海角,紧张时来个郊区短途游也不错。宅在家时,戒掉外卖和手机,用心地吃饭,静心地读书,专心地写作,照顾好自己的胃口和头脑。填补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青蛙那样的文艺人生,你也可以拥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