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的临淄年集
2018年0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过了“腊八”,乡下的年味就浓了,最能体现年味的就是年集。临淄是齐文化发祥地,自古就有“通工商之利”的贸易传统,年集更是一直延续,至今仍富有活力。
  临淄境内以西关、孙娄、白兔丘、桐林四大集市为中心,还有星散于四方八境的大大小小集市。到集上买“稿儿”(临淄特有俗语,买东西)名曰“赶集”“上集”。临淄是古老的齐国都会,自古集市颇多,西关等大集市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起集市越来越多。一般是由村里领头人倡议,共同议定集市日期,遍贴广告,到时组织“子弟戏班”或专业剧团演出助兴,形成新集。如20世纪60年代,原梧台公社李家桥本无集市,因新成立公社遂“起”了集,逐渐成为一方大集市,至今仍盛。
  每年阴历过了腊八,人们开始办年货,此时集市一变而成为“年货市场”,除了日常消费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粮食市格外红火以外,同时还有年画市、年货市、爆仗市等新市的出现。
  小贩们或扎架或拴绳,将木版年画——“年年有鱼”“麒麟送子“京戏出子”,神像画——“关公轴子”“灶王神”等张挂起来,连接满街,很有节日气氛。家家必备的“灶王神”,俗称“请神”,更有许多小贩手持一叠,串市叫卖:“请灶王,请灶王,请大金灶王来!”还有小贩们摆摊卖对联、落门钱的,有的悬挂样品招徕买主,有的当场操刀制作或挥墨现写,这些只有年集上可见。
  爆仗市上有各种鞭炮,还有“起花”“滴滴筋儿”。“爆仗”论“盘”,“鞭”论“挂”,“滴滴筋儿”论“把”。偶遇爆仗市失火,爆炸声如雷贯耳,各摊点主惊慌失措,一片混乱。
  年货市除了大批的“猪肉杆子”、干海鱼、红枣、黏米等货外,还有祭神、上坟用的蜡台、香炉、香牌;供灶王用的糖瓜、柿饼、软枣等专用品。
  更让人欢喜的是,年集还成了赶集人的娱乐场所,“大闺女说鼓书”既时髦又新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临淄民间说鼓书已很流行,多是男演员摆场子,然而大闺女说书却是新奇事。只见说鼓书的大闺女头剪短发(俗称“半毛”),身着灰色旗袍,足蹬襻带方口黑布鞋,一手拿犁铧钢板,一手击鼓,唱起来抑扬顿挫,犹如百灵鸣叫……着实吸引观众。许多赶大集的民众都驻足围观听书。此外,“撮头子戏”特别吸引孩子,艺人用扁担支起“小戏台”,其下有围幕。幕内艺人一手举着戏曲木偶舞动表演,一手配合两脚打击锣鼓,鼻孔里插着吹奏乐器伴奏,口里配合说唱……艺人集木偶表演、歌唱、乐器伴奏于一身,且结合得十分密切有趣。临淄有童谣曰:“赶大集看啥的?一条扁担撮头子戏。孩子趴肩不下来,挠手蹬腿直唧唧。”
  寒冬里的年集,不光是个“娱乐大世界”,还有各项热气腾腾的配套服务。只见三五副“剃头挑子”一溜摆开,剃头匠们热火朝天地为顾客服务。“剃头挑子”一头是个半米高的圆木桶,内置陶锅,燃木炭温水,其上有陶盆。木圆桶一侧置有支架,可供搭手巾和“档刀布”之类。一头是个半米高的短凳,置有三层抽屉,内盛剃头用具。故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剃头匠是多面手,既能剃头、刮脸,又能锤背、按摩、拿麻、正骨和挖耳垢。挖耳垢是件令人极有快感的事儿:用钝刃小刀在耳孔巧妙地转几转,再用小竹绒球挠几挠,使人阵阵麻酥。
  身边不少朋友都喜欢在年前去乡下赶趟年集,他们说,不是为了图便宜,而是因为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年的气氛,那么热气腾腾,那么温情脉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