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走红该汗颜的不仅仅是艺术家
2018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范文

  如何给朋友圈的照片配上一段很装的文字?对作品的文字描述没有自信?厌倦了复制粘贴不知来处的鸡汤?逛博物馆时读不懂拗口的介绍?没关系,读完《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您就可以摇身一变,跻身新一代中国前卫艺术从业者!一部戏谑而成的《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最近刷屏走红,不经意间点出了当代艺术圈某些“皇帝的新衣”,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这份指南分“基础词汇”和“进阶语法”两大部分。“基础词汇”部分俨然一本词典,一边是当代艺术语境下看得人一头雾水的“术语”堆叠,一边是生活中的日常词汇。如:影像创作=拍照,“我刚拍了一张路口的照片”可以表述为“在当下发生之前我对现实生活中街头细碎的片段进行了单次影像创作”。又如:当下=现在,“我饿了”可以表述为“产生了当下自身生存的需求”。总之,偏不好好说话,要的就是让人“不明觉厉”。“进阶语法”归纳出的当代艺术圈说话“套路”就更加“实用”了,什么词都要往大里说,比如“煎饼”可以表述为“代表当代日常饮食文化的高温手工艺术品”。另外,“创造并不存在的词汇”“尽量使用错误语法”,稍加领悟,不愁忽悠不到人。
  写这样的指南,当然不是为了教大众如何速成“前卫艺术行业从业者”。尽管作者娄良郑重声明“本指南内容皆为调侃,不可当真,艺术本身应用严肃态度来对待”,大伙却都心领神会了。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不正是当代艺术评论语境的某种写照?不信,随便转上几个当代艺术展览,翻开几本当代艺术图册,如此“不好好说话”俯拾皆是。因此,“指南”作者在后记中指出,“写这份指南,动机很简单,我真的看烦了这样说话的人”。
  “指南”为何能一夜刷屏?有网友分析,它戳中了普通大众看不懂艺术阐述或评论但又想看懂的点,同时也戳中了行业的痛点。“以前的书呆子是把口语变成书面语;现在的书呆子是把书面语变成‘哲学翻译体’。”往深里想,“指南”实际上撕开的“画皮”,直指当代艺术创作本身。艺术创作,本该在直觉的指引之下,表达出艺术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当下的心理状态,需要的是“真”。“指南”所揭示的,恰恰与此相反,是艺术中的“假”。
  事实上,这种乱用概念、胡说八道的语言状况,不止在当代艺术中有。当代艺术的乱象、乱局只是一个缩影,一批没有经过理论训练、读了几本哲学书的人就可以滥竽充数,以评论家、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身份混迹艺术圈。当代艺术的病根是当代学术出了问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下的艺术圈里,评论往往与创作“合谋”。很多时候,评论家不是从作品中看出艺术家表达了什么,而是听艺术家说作品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添油加醋,照着“指南”所揭示的路子走,将贫乏的意思包装出“高大上”的形象。说到底,多少“不好好说话”,掩饰了原本羸弱的创作本身。当代艺术作品之所以频频玩起各种云山雾罩的玄乎概念,正在于内在精神“贫血”。难怪有人打趣道,今天的当代艺术从业者,简直都是“哲学家”!作品越是贫乏,阐释越是玄。最终当代艺术行业从业者们编造出一套不说“人话”的话语体系。
  的确,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念。它的好与坏,与有没有精湛的技艺、有序的美感已经关系不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仅凭忽悠就足以走天下。不少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拒绝阐释创作理念,甚至干脆不为作品取名,想让人正视的,正是初次与作品相对时的情绪反应——错愕、愤怒甚至大叫,震惊过去之后,有没有什么在你心里留下?
  可见,当代艺术不是在忽悠,将当代艺术当成忽悠,是没有读懂当代艺术。以忽悠的做法去做当代艺术,做出来的东西,与当代艺术在精神上的追求正好相反。其实,在学术、生活、各行各业的工作之中,不也同样如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