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所长张明习:
但凡出品雷达罩,必为世界领先
2018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周国芳
见习记者 王小涵    

  拿生命去研发,提前15年预备“新机”材料
  “没有雷达罩,飞机就上不了天。”张明习解释,雷达罩又称“电磁窗”,是电磁波的窗口,其作用是保护天线,防止环境对雷达天线工作造成干扰,保证雷达天线全天候工作。雷达罩作为飞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雷达系统的功能。
  张明习今年57岁,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特种所”)所长。特种所主要从事高性能雷达罩科学研究、设计研发、试验测试、生产制造和维修服务。张明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特种所工作开始,张明习的人生就与雷达罩结了缘。1982年时国内的雷达罩研制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都是从无到有,需要慢慢摸索。其中,在氰酸酯树脂的合成研究中就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张明习回忆道:“氰酸酯树脂是制作先进雷达罩的重要原材料,合成过程中需要使用氰化物,氰化物是剧毒物质,接触或吸入一点点就会使人致命。”当时,掌握氰酸酯树脂合成技术能让我国雷达罩发展不再受制于人。1993年,张明习决定开展这个合成项目。
  当时负责合成的团队一共四个人,张明习是其中之一。他笑言:“那时我们在外人眼里就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一不小心就躺下了。”在氰酸酯树脂不同的合成阶段,因为氰化物被放在烧瓶里,担心氰化物气体泄漏,张明习和同事就在烧瓶旁边摆放了一只对气体十分敏感的鹦鹉“探测”氰气是否溢出。为做到绝对安全,试验人员全部戴防化面具。整个合成过程中,一名配备抢救药物的大夫成了实验室门口的“常驻嘉宾”。
  “如果真被毒到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大夫看看还能不能把你拉回来。”张明习说,我们觉得国家有需要,自己有爱好,并且只有掌握了这项技术特种所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先进雷达罩研究,惊险之余必须得上。
  实际上,合成氰酸酯树脂并不是张明习关于这个项目研究的最后使命,他要为新机预备原材料。氰酸酯树脂1996年立项,1997年合成,2000年成果技术鉴定,2011年新机面世,他整整等待了15年。
  主持研发国内第一个民机雷达罩
  对于航空人来说,时间不是“相加”的,而是“叠加”的。15年固然漫长,但张明习却不仅仅专盯一个课题。“搞科研,就拿雷达罩技术研发来说,一个项目短的话一两年完成,长的话七、八年完成,期间需要经历不同研究阶段,完成大量计算和试验。雷达罩的研制要配合好整机的研发,毕竟飞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特种所之前承担的都是军机雷达罩任务,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雷达罩是特种所首次承担民用飞机雷达罩研制任务,也是国内第一个从设计开始就按照适航要求进行研制的民机雷达罩。
  张明习提到,发展永远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上。我国的所有军用飞机部件必须是国家自主研发,而民机不然。新世纪初,我国民机发展大受限制,于是国家决定上自己的AJR21-700先进支线客机。
  “当时我们面对的是程序性的合规问题,比如要确保飞机在云上飞,即便不穿越雷电区也要具备合格的防雷击性能。我们研发的雷达罩必须满足适航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4月,ARJ21-700飞机雷达罩立项初期,张明习不顾“非典疫情”毅然带领团队项目负责人远赴上海展示技术优势。正是由于研发团队这种“迎风而上”的闯劲,历时4年,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雷达罩研制任务最终圆满成功。
  此项飞机雷达罩的研制成功当时在国内掀起“高潮”,创造了6项第一。例如,是国内第一个电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标准规定的最高级-A级标准的雷达天线罩。
  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
  提及雷达罩的发展,张明习十分自豪地说:“我国的飞机雷达罩完全自主研发,从未依靠过别国技术。”自1970年建立以来,特种所就承担了雷达罩的创新使命,不仅要为各种型号的飞机配备适用的雷达罩,还要跟我国航空技术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特种所的新型雷达罩但凡“出品”,必为国内首创、世界领先。
  张明习的办公室有一个小型书库,里面陈列了密密麻麻的几百本书。他一有空就一定要看看书。2005年,他看到了一本名叫《天线》的翻译工程图书,书中就介绍了频率选择表面技术。看完之后,他当机立断:“做!”
  随着我国在航空领域的飞速发展,张明习敏锐地察觉到频率选择表面雷达罩技术是适应飞机装备需求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就是业内人所称的“空间滤波器”,这也是张明习及团队向先进电磁窗技术发起冲锋的代表。
  为了攻克频率选择表面雷达罩技术,2006年,从技术调研到科研攻关,张明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成都、北京、兰州、武汉、西安……作为特种所所长,他一年下来几乎都在外场奔波,白天协调各种事务,晚上按时召开例会,及时处理项目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难点。2011年,频率选择表面雷达罩成功首飞。
  除了频率选择表面雷达罩技术,张明习还带领技术团队攻克雷达罩设计仿真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先进特种加工技术和电性能试验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国内都属于首创。
  “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这是包括张明习在内的所有航空人的共识。身在特种所,大家都是“工作狂”,不休假几乎成了常态。一年只有高温假和春节假两个假期,周末照常上班。甚至工作人员都在办公室放了一个行李箱,方便随时随地拎着就走。对此,大家都形成了一种自觉。
  在张明习的科研生涯中,“敢想、敢干”成了他的代名词,这也促使他一次次攻克新技术,为我国在世界飞机雷达罩领域开创新高度不断燃烧自己。为什么一直这么“拼”?张明习坦言,自己继承了航空人“振兴中华”的愿望,肩负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和“罗阳精神”时刻激励着自己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用你我的力量,去实现中国的梦想。这是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所长张明习最好的评价。投身航空工业36年,这位专攻研发飞机雷达罩的“愚公”呕心沥血,用一项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不断进步。
  张明习如今已年过半百,身处管理层,本可以停下歇歇了,但他却依旧坚守在飞机雷达罩研发的“第一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