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还乡
2018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河南夏邑孔子还乡祠
     孔子是山东人,也是半个河南人,在鲁豫交界处,散落着不少和孔子有关的历史遗迹。近年来,河南夏邑还乡祠、永城夫子山等地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加工”,昔日以采石著称的永城芒山镇亦打出孔子牌,把采石场变成了儒风汉韵文化园。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河南夏邑还乡祠,孔子祭祖的地方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但他的祖辈却生活在河南夏邑。于是,就有了孔子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位于夏邑城北的王公楼村,沿着村里一条街道走到尽头,就会看到一座黄色琉璃瓦覆顶的古建筑。临近孔子还乡祠百十米,路边两侧有不少商贩在摆摊,出租车师傅告诉我,这里每隔几天就有固定的集市,要是赶上集市过来,车很难开过去。
  孔子还乡祠是夏邑最有名的景点,每年都有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为此,当地政府在两年前刚刚重修了门前的这条水泥路。
  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当时就住在还乡祠一带,他们的坟墓也埋葬于此。公元前680年,宋国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据《礼经》记载,孔子年轻时曾多次到宋国考察殷礼。据《夏邑县志》记载,孔子在居宋期间曾来此扫墓,百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立祠纪念,名曰“还乡祠”。
  进了大门是个开阔的院子,甬道直通大殿,青石板路面,两边高大的柏树夹道成行。甬道尽头是一尊孔子的青铜雕像,只见孔子身体略微前倾,长须垂胸,双手合一,笑容可掬。
  绕过孔子像,便是还乡祠的主殿大成殿了。此处并不供奉孔子,而是供奉着孔子的祖先。每尊塑像前都有人物简介,包括微子启、孔父嘉、弗父何等人,这在其他文庙、孔庙里并不多见。
  真正的镇祠之宝不在殿内,而是在大殿前侧的草地上。几块新碑上书有“宋大司马孔父嘉之墓”“宋卿弗父何之墓”“宋卿正考父之墓”等,揭示出孔子祖先坟墓的位置。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之后屡建屡毁。宋真宗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迁来此处定居,对还乡祠进行了整修。古时候每到春秋两季,州、县地方官员和儒学师生都要到此祭祀。可惜,夏邑北临古黄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洪水泛滥,夏邑每次都是重灾区,加上战乱频繁,还乡祠的古建筑全部损毁了,现存的大成殿是二十多年前重修的。
  提起夏邑,山东人可能感觉有些陌生,但当真正走在这片土地上时,会有种莫名的亲切。孔子祖居地夏邑虽然远不如孔子故里曲阜名声大,可在当地百姓眼里,孔子同样令他们自豪。夏邑最宽的道路叫“孔祖大道”,特产白酒叫“孔祖酒”,药房、酒店、学校也处处印着“孔祖”的名字。
  在夏邑,你不必担心找不到和孔子有关的遗迹,因为,孔子早就融入了百姓的生活里。在这里,孔子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一个有出息、有礼数的后辈,质朴、谦恭。
永城夫子山,周游列国避雨处
  距离夏邑四十多公里,便是河南永城。永城有座夫子山,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孔夫子命名的山脉。
  夫子山其实是芒砀山的一部分。芒砀山由大大小小20多座山峰组成,虽然最高峰才156.8米,但它已经是豫东平原上唯一的山了。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芒砀山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而名扬天下,而夫子山则因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山上避雨而闻名于世。
  沿夫子山主山道拾级而上,迎面而来是座文庙,当地人称“夫子庙”。这座夫子庙简陋得很,只有山门、厢房、启圣殿等几间屋,看年头并不算太久。不过,白墙灰瓦倒是有番江南韵味。
  从夫子庙出来,继续向前行,眼前出现一片崖石。相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率众弟子“去曹适宋”,路过芒砀山主峰西侧的这座山岭时,突然天降大雨,情急之下,一行人就到山间的这处天然崖洞避雨。雨过天晴后,孔子让弟子在崖前晒书,并在山坡上的大杏树下开坛讲学。
  崖洞不大,避雨足矣,当教室也足矣。孔子就是孔子,不管什么环境,都能静下心来传道授业,这也不失为一种修为和境界吧。
  这处十多米宽的“夫子避雨处”成为孔子传道的名胜古迹,一直保留至今。当地人把这座山叫做“夫子山”,把这片崖叫“夫子崖”,山前的村庄叫“夫子崖村”。
  春秋时期,芒砀山属于宋国,且地处宋国的边陲,人烟稀少,森林茂密,遍地沼泽。孔子师徒一行人想要在荒郊野外找人家避雨怕是不太容易,反倒是上山避雨更现实些。“夫子避雨处”虽然不见于正史,但从位置和路线分析,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
  走进崖洞仔细打量,可以看到崖壁一层层向外伸缩,造型奇特。景区导游告诉我,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孔子一行刚进洞时,崖洞不大,无法容纳所有人,有人仍淋在雨中。不知谁说了句“洞子再大点就好了”,话还未落,崖洞显灵,山洞向外长了一大截,如此三次,孔子和弟子们都躲进了洞里。
  感动天,感动地,却感动不了大国国君,倘若孔子听到这个传说,又会作何感想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
  如今,当地在洞内修建了一组孔子和弟子的塑像,用以还原当年孔子避雨的场景。在洞的正中央,有座塑像特意用玻璃罩了起来。导游解释说:“这是孔子的雕像,立于明代,是全国罕见的孔子古石雕像。”
  只可惜,这座孔子像的面部被破坏,要不然一定是件了不起的文物。好在,在当地百姓心里,孔子的形象依然是完整、丰实的。
旧时采石场,建起儒风文化园
  我到夫子山的时候,景区内正在大兴土木,一派忙碌景象。导游解释,当前景区正在扩建,“以前看完夫子庙和夫子崖就基本结束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穿过曲径通幽处,又来到了一侧的文生园景区。
  这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建筑群。通常我对这类景区是不太感兴趣的,可是走进去,还是感到了无比的震撼。穿过大门,中轴线上是一座高大的孔子像,而在孔子像身后,则是一座更加高大的楼阁式建筑。
  导游介绍,这里是“儒风汉韵文化园”。当地政府为提升夫子山内涵,传承儒家文化,引入了社会资本,投入巨资对这里进行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起了这处新景点。
  文圣殿、碑林、芒山书院、曲水流觞、国学堂、鸿儒轩、藏书堂、夫子书屋、六艺堂、咏诗亭、晒书台、邀月台、状元桥、飞龙潭……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据说已经投入了两三亿。虽然不是文物古迹,但是能斥巨资建设如此体量的儒家文化主题的景区,已经能看出当地对传统文化的满满诚意。
  导游告诉我,要是前几天来就好了。农历三月三的时候,景区在孔子像前的广场上办了一场女子成人大典,很是热闹。“身穿汉服的少女们参照传统礼制,在这里举行成人礼,很受家长和孩子欢迎。随着各种建筑落成后,这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景区里会越来越多。”
  继续向前走,远远望见一条充满现代气息的玻璃栈道,虽然与儒家文化不沾边,但它却给景区增加了不少人气,不失为“曲线救国”盘活资源的法子。玻璃栈道的下方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名叫“夫子湖”,可湖泊四壁的岩石却看着突兀,明显经过了人工的开凿。
  见我疑惑,导游表示这处湖是人工湖,以前曾是附近村民采石留下的矿坑。“不光这个湖,早年间,整个夫子山都是采石场。”他介绍,夫子山、芒砀山所在的镇子叫芒山镇,由于豫东地区一马平川,芒山镇成了远近闻名的采石场,周边城市修建沟渠、河道,都要到芒山镇拉石头。没多久,无限制开山采石,便使耸立在芒山镇境内的一个个山头成了平地,接着成了大水坑。
  挣了钱却毁了环境,当时的芒山镇没能免俗。然而,芒山毕竟不是普通的山,随着汉墓频现,1996年,芒山一带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当地政府终于痛下决心:芒山全部封山,任何人、任何公司不得采石。此后,芒山镇把旅游业作为主攻方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才有了今日的硕果。如今,附近百姓换种形式“靠山吃山”,日子越过越好。
  此前,夫子山在整个永城芒砀山景区中并不算突出,许多游人常感慨“没东西可玩”,如今这里已经成了豫东地区最大、最知名的儒家文化主题景区。
  作为山东人,我忽然有种危机感。相比这处正史没有记载、全靠民间传说捧起来的孔子遗迹,山东有太多货真价实的古迹值得包装策划、开发利用。然而,近年来,与邻省相比,山东在儒家文化旅游方面,无论是保护性开发还是文化创意,做得并不够惊艳。永城芒山镇的“新旧动能转换”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之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