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拖拉机捡回 三十万块废弃瓦片
2018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用拖拉机捡回
三十万块废弃瓦片

  刘震原是滨州市无棣县文物管理局局长,现是无棣县古城管理中心主任,与其说他是文物爱好者,不如说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历史的回忆者,因为他的独家发明——废瓦上的布瓦画将在五一期间迎来近10万游客。
  谈起收藏瓦片的初衷,刘震说,“无棣县是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悠久,过去老百姓盖房子都是用青瓦,但是青瓦极易破损,烧制工艺也较为复杂,后来老百姓再使用新青瓦盖房子造价就比较高,就开始使用红瓦,青瓦就慢慢被淘汰了,有些废弃的青瓦被老百姓堆在院子里,有些甚至被扔在路边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青瓦再也没有使用价值,老百姓把它们当成垃圾遗弃了。”
  “不用一种形式留住它,它就是垃圾。”看到这些遗弃的建筑垃圾,刘震感到十分可惜,他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考虑,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把这些布瓦留住,“这些布瓦经历了风吹雨打和日月洗礼,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更有‘步步高升’和‘吉(脊)星高照’之意,是无棣县历史文化的见证,所以我想寻找一种形式让这些布瓦更好地发挥价值,让这些布瓦重获新生。”刘震说,“最后我想到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让它们更加生动,把它们制作成布瓦画,用艺术把瓦片留下来,用艺术留住历史,让人们珍藏起来。”
  有了这个想法后,刘震号召身边的朋友、同事一起加入到搜集布瓦的行列中,用拖拉机捡回了30万块布瓦,他的“布瓦画之梦”正式开始了。
小布瓦画出大名堂
  2012年,刘震开始了他的布瓦画创作,一片片经过风蚀日晒的瓦片,在他的巧手描绘之下,慢慢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画有花鸟、脸谱的布瓦片,显现出独有的艺术生命和价值。“捡来的布瓦形状不一,还有许多白灰,一开始我都会故意把瓦片磨平、把白灰擦掉,但后来发现历史就在打磨中消失了。”刘震摸着瓦片说,“这些棱角和白灰正是历史留下的印记。”
  “在布瓦上绘画和在宣纸上绘画有所不同,需要使用丙烯颜料,防水而且不易脱色。”刘震一手扶着瓦片,一手握着毛笔,聚精会神地勾勒出细致的线条,填充上鲜艳的颜料,不一会儿,一副栩栩如生的脸谱布瓦画就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2013年,刘震带着画好的一套国粹京剧脸谱前往济南、北京参加文博会,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布瓦画一经展出就遭到疯抢,不少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游客纷纷订购。刘震看到了布瓦画的广阔前景,2014年他申请了国粹布瓦画和姓氏图腾布瓦画设计专利和知识产权,成为了布瓦画专利拥有人。
想画消失的“童趣”
还想画孔子

  发现了布瓦画市场的刘震有了一个更大的设想,“现在我打算系统的把鲁北文化中有趣的项目和非遗画在瓦片上,用布瓦画的形式展示鲁北文化,比如鲁北童趣中儿童摔跤、推铁环等场景,用布瓦画的形式一幅幅呈现出来,让布瓦画更有动感。”拿着布瓦画的刘震幽默地说,“布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我还准备画一下有特色的人物,比如孔子、孙中山等,把布瓦画卖到海外华人圈中,让那些对祖国大陆有情感的华人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
  “五一节日期间,无棣古城景区将会迎来众多旅客,我想借此机会,在无棣古城景区增加布瓦画体验项目。”刘震告诉记者,他已经为五一活动做好了准备,希望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更加了解历史文化,把布瓦画文化传递下去。“除了让大家欣赏到布瓦画,我希望能培养更多人加入进来,不管是景区工作人员、游客还是书画名家,都可以创作出更多生动鲜活的布瓦画作品。”
  无棣县古城管理中心主任刘震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