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
2018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海之滨,刘公岛。
  它距离威海码头2.1海里,是威海港天然屏障,有着“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在这里,一座英雄的雕塑矗立于此,透过紧握的望远镜,目光凝聚在这片依然蔚蓝的海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参观,透过沉重的凝望,上万条的留言中一直在告诫着我们“勿忘国耻,强我海防”。
  历史是现实的向导,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从浅水走向深蓝,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就让我们重返1894,从那个起点开始,沿着历史的足迹,翻阅一百二十余载的风雷激荡,再次捧读甲午英魂的悲壮史诗和中国海军的深情书写。
  严肃的面容诉说着英雄的悲壮,不朽的记忆回望向沉痛的历史。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清政府未曾想到,她的强大海军惨遭覆灭,所带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一个泱泱大国就此踏上不堪回首的没落之路,限入救亡图存的悲惨境遇。
  这曾是一片宁静的海。
  在亚洲大陆的东侧,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她从这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有翻滚的浪花为她喝彩,有英勇的将士为她护航,她以年轻、充满生命力的姿态曾向世人宣告,这是一支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六位的强大舰队。这支海上力量足以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相媲美,在世界的东方创造着另一个不朽的奇迹。
  这又是一片屈辱的海。
  也正是这支强大的舰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惨痛回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内忧外患,在加上保守作战思想,导致经营20余年的北洋水师在黄海大战中全军覆灭,丧权辱国《马关条约》里,写下了中华民族数千载历史中浓重的耻辱一笔。
  对甲午海战的这段历史,早已经铭心刻骨。但一直拒绝谈起的心情,是悲怆,是痛心。在庄严肃穆的陈列馆内,有些场景让人黯然神伤。这些场景或许早已为人知,但每每重温依然让人震撼。他浴血奋战在致远舰前甲板,抱着“阖舰俱尽,义不独生”的决心,全力冲向“吉野”号,带着“望海兴叹,扼犬竟逝”的从容,葬身战火波涛中……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北洋海军将士的喋血奋战,没能挽回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略方针错误而铸成的败局,为此殉国者抱恨而死,幸存者遗憾终生,但正是他们勇抗强虏的英雄业绩铸就了不朽的战斗精神。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踏上了风雨沧桑的征程,在百年考验的浩荡洪流中奋力前行。
  时间的意义,远不能用长度来衡量。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124年只是一段短暂的光阴,在这124年里却涵盖了一支军队荣辱兴衰的悲壮与耻辱,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磨难与觉醒,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崛起与进步。
  想当初,在这个海战场发生过震古烁今的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看如今,一支强军劲旅挺起了新的脊梁,在富国强盛的胶东半岛肃然矗立。
  常态化连续航行,实战化科学砺兵,突破挑战再挑战,锤炼冲锋再冲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最接近实战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牢记强军目标,在“中国梦,强军梦”中筑牢军魂,献身强军实践。我们必将把“忘战必危、厌战必败、畏战必亡”的信念嵌入海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命脉,必将把“热爱海军、建设海军、献身海军”的使命揉进海军官兵铁骨铮铮的不屈胸膛。
  这里曾经弥漫着甲午海战的炮火硝烟,这里曾经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荣辱沉浮,硝烟散尽,警钟长鸣。踏上这饱含烈士热血的深情土地,一瞬间变得眼泪模糊。我能深深感受到烈士的英魂,在这壮志未酬的海上回响,我能感受到共和国的海军,在这波澜壮阔的海上激扬。
  徜徉甲午故地,驻足沉舟侧畔,回首百年沧桑。翻开一百二十余载的甲午史,我们再一次凝视。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我们从蹒跚起步到健步如飞,迎着共和国的朝霞,我们从战斗力生成到陆海空一体作战,伟大的人民军队正在从胜利迈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托起历史丰碑,谱写与日月同辉的精神史诗,肩扛强军使命,书写与海天相连的壮志情怀。
  我们曾经从未如此悲凉,我们现在从未如此热血。
中国人民解放军91827部队
王光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