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迁使馆现场有点“冷”
加沙地带当天爆发抗议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2018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美方出席开馆仪式的代表团成员、特朗普的大女儿伊万卡见面。
  5月14日,在加沙地带与以色列接壤的边境地区,抗议者躲避以色列士兵发射的催泪瓦斯。巴勒斯坦民众当日举行示威活动,抗议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   新华/法新
     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后14日“挂牌”。以色列外交部向86个驻以外交使团发“请帖”,路透社报道,确认出席开馆仪式的只有33个。当天,加沙地带爆发大规模抗议和冲突事件,已造成人员伤亡。

  多数欧盟成员国“缺席”
  危地马拉、巴拉圭驻以外交使团确认14日出席开馆仪式。这两个国家先前决定本月晚些时候效仿美国,把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
  欧洲联盟28个成员国中,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和奥地利4国派代表出席。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3日晚在耶路撒冷举行招待会,欢迎出席开馆仪式的美方代表团。内塔尼亚胡在这一场合敦促他国“跟风”,将使馆迁至耶路撒冷。
  欧盟驻以使团11日借助社交媒体宣布,这一地区组织将“尊重国际社会对耶路撒冷的共识……包括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后,再考虑外交使团选址问题”。
  美国驻以大使弗里德曼说,特朗普当天不会出席,但会发表视频讲话。由特朗普选定的美方代表团人员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沙利文、财政部长姆努钦、特朗普的大女儿伊万卡夫妇等。
  以色列1967年占领东耶路撒冷,单方面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巴方则要求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耶路撒冷地位是阻碍巴以和平进程的症结之一,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整个耶路撒冷拥有主权。
美方称有助巴以和平
  特朗普去年12月6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随后启动将美国使馆迁往耶路撒冷事宜。特朗普作出迁馆决定后,巴勒斯坦拒绝美国继续斡旋巴以和平进程,转而寻求一个多边调解机制。但美方坚称,还在为和平进程“努力”。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3日晚接受采访时说,和平进程“没有死”,“我们还在为它努力,希望产生圆满结果。”
  共和党籍资深联邦参议员格雷厄姆将出席美国使馆开馆仪式。他先前接受新闻采访时被问及“两国方案”是否已死,回答:“没有,因为它不能死。”“两国方案”主张依据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因而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13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本周》节目采访时说,美国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将“有利于实现巴以和平”,因为“承认现实”才能方便解决问题。
  博尔顿的说法与内塔尼亚胡相似。内塔尼亚胡13日在敦促其他国家迁移使馆时说,那样做“有利于实现和平,因为和平不能建筑在谎言之上。任何和平协议中,耶路撒冷都是以色列首都”。
  美国驻以大使弗里德曼寄希望于“时间”。弗里德曼说,“随着时间推移”,国际舆论对美国迁馆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因为“美国会继续带去和平,人们也需要关注重要的东西——生活质量、更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医院”。
以色列安保如临大敌
  由于迁馆的14日是以色列“建国日”,次日是巴勒斯坦“灾难日”。加沙地带数以万计巴勒斯坦人预计14日在巴以边境示威,把持续数周的“回归大游行”推向高潮。为此,以色列加强与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接壤一侧的边界管控,增派作战部队,包括狙击手。
  自特朗普去年底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启动驻以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的进程以来,巴以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今年3月30日,即巴勒斯坦“土地日”,加沙巴勒斯坦人沿着巴以边界开始“回归大游行”,抗议以方拒绝让巴勒斯坦难民回到以色列侵占的故土。
  自“回归大游行”启动以来,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士兵在边境冲突不断,致使4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超过1800名巴勒斯坦人受伤。以方无人伤亡。联合国和欧洲联盟方面指责以方对没有武器的巴勒斯坦示威者使用武力。以方辩称那是为了保障领土安全。
  以色列军方宣布,已经针对加沙示威加强边境管控,增派作战部队、特种部队和情报人员。此外,受美国使馆迁址影响,以色列安保压力陡增。
  然而,尽管以色列加强安保,但随着巴勒斯坦人抗议新使馆的开馆,在加沙地带边界的5个地点爆发了暴力冲突。加沙卫生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12名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死亡,另外还有数百人受伤。        据新华社、中新网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