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洛阳
2018年05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洛阳白马寺
  洛阳城内的孔子问礼碑
  老子故宅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自周朝开始,汉魏、隋唐等多个重要王朝先后定都洛阳,1500多年的定都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在33岁时,曾离开老家,专程到周都洛阳向老子问礼。这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青年,离开自己的老家,到首都去“游学”了。
入周问礼乐 老子故宅论道
  在学生南宫敬叔帮助下,孔子得以上达天听,鲁昭公专门赏赐了车乘一辆、马两匹,并派遣一名童仆侍从,命南宫敬叔与孔子同行,到洛邑游学。这一年是公元前518年,孔子33岁。
  公元2018年,沿着孔子的足迹,我来到了河南洛阳。洛阳不仅是东周王城,而且还是十三朝古都,文物古迹、历史典故俯拾皆是,遥远的东周文化反倒有些落寞了。
  东关大街是洛阳老城里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在这里,有块问礼碑与孔子有关。碑面上阴文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立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是当时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所立。
  石碑临近东关大街,不远处就是马路集市,熙熙攘攘,若不是有洛阳市道教协会秘书长王洪涛的指引,怕是从跟前路过也不会注意到。街上的民居大多是近几十年翻建的,置身于此,很难想象出孔子当年来时的环境状况。
  在王洪涛带领下,走街串巷,又找到了老子故宅。这里离问礼碑只有3华里,如今是洛阳市24中家属院。据说老子从少年时入周到70多岁时西出函谷关,在洛阳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一带度过的。
  老子故宅昔日的规模很大,后来又建起书院、做过学校,始终跟“文化”二字沾边。当然,故宅中最有文化的一件事,还是非孔子与老子相见莫属。老子年长孔子几十岁,学识渊博,孔子早就久仰其名,来到洛邑,他最想见的人就是老子,两人确实也很有共同语言。
  虽然老子故宅仅存一间正房,而且经过翻修,但当我走进去,踏上这片土地时,还是感到兴奋,我想当年孔子也会有和我相似的心情吧。如今的老子故宅已经打造成一处弘扬老子文化的场所,王洪涛是这里的负责人,每次有客人来探访,他总是很热情地接待大家,给大家讲解老子故宅的故事。
  近年来,王洪涛一直致力于老子故宅的保护和开发。在他看来,老子故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老子对天地人如何和谐相处的辩证认识观及方法论。“老子在这里酝酿了对‘道’的基本思考,与孔子进行了哲学对话,老子故宅背后代表着两千多年前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度。”
  谈及孔子见老子,王洪涛表示,“入周问礼乐”正是孔子当年洛邑之行的目的。据介绍,长期生活在洛邑的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礼学大家。老子长期担任周王朝的“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一类的职务,掌握着大量的典籍文献和王室起居材料。“由于工作职责的原因,老子对周朝的礼乐制度非常熟悉,因此好学的孔子很期待向老子请教礼乐话题。”
  这次学术考察极大扩展了孔子的眼界,老子的言论给了他很多启发。虽然年龄有代际差距,但是在他们的骨子深处,有着对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的共同不满与愤慨,有着平治天下的共同理想,因此交流很深刻。
  “在‘礼’的基础之上,老子通过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率先提出了‘道’的概念。从文献记载看,在交流过程中,老子向孔子介绍了‘道’。”王洪涛指出,孔子的《论语》中“道”字出现了89次,比老子的《道德经》还多,虽然两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无疑可以看出老子给孔子带来了启发。
  王洪涛介绍,孔子到洛邑后,不但向老子请教周朝的礼制,还向周大夫苌弘学习了贵族的音乐,并游览了王城的殿堂庙宇。通过访问和考察,孔子对制定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周公很敬佩,并对礼的内核有了全新的认识。
  看着故宅内古色古香的陈列,望着墙上“道法自然”四字,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许多孔子与老子对话的场景。何谓礼,何谓道?一人敏而好学,一人乐于分享,孔子与老子亦师亦友,此间之乐,怕是乐不思“鲁”了吧。
  只是,有些遗憾,老子故宅的保存状况并不算好。故宅藏在一条小巷里,城市建设的步伐一路逼近,这里只剩下最后一间正殿。老子故宅有太多故事,这里是河洛文化的根,应该留住。
忆周公定鼎 周礼古风洛阳存
  孔子崇礼,这是因为他生活的鲁国乃周公家族的封地,而周公正是制礼作乐第一人。可以想象,孔子对周公是多么崇拜,对集礼乐之大成的东周王城洛邑是多么向往。
  全国存留纪念周公的庙宇有十多座,最为著名的是陕西岐山周公庙、河南洛阳周公庙和山东曲阜周公庙。现存的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周公规划建设了洛邑城,是洛阳这座城市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因此洛阳人对周公和周公庙有着特殊的感情。洛阳周公庙地处洛阳老城西关,道路由宽变窄,所有的车辆到了这里都要拐个弯,好像是刻意在给周公致敬一般。
  尽管到达周公庙时已经临近闭馆时间,但是来此参观的人依然不少。门口道路有个奇特的名字,叫作“定鼎路”,为此,我特意咨询了周公庙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原来,洛阳当地传说武王伐纣后,要把象征王权的九鼎从商都朝歌搬到周朝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结果拉到洛阳一带时死活拉不动了。
  见此情景,周朝便把九鼎留在了洛阳,并在周公主持下,举行了定鼎大典。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就兴建了这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叫作“定鼎堂”,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周公庙坐北面南,有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等主要建筑,是洛阳市区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廊房现在是《周公史迹陈列》展室,对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等周公一生的大事件进行了集中展示。
  难能可贵的是,洛阳周公庙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置身于旅游城市的繁华地段,但却完全免费向社会开放,只要刷下身份证就可以自助进入参观。与此同时,洛阳的文保志愿者队伍素质也很高,他们会主动上前为你答疑解惑,并给予热情、专业的讲解。
  时隔那么久,制礼作乐之地至今礼仪昌明,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各地文庙中常见的一款匾额:“斯文在兹”。我不禁设想,在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来到洛邑王城,看到这里的王朝气度和正统周礼,看到周公当年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又该有怎样的感慨和惊叹呢?
  “礼之用,和为贵”,此言不虚。
探源白马寺 自带文化交流基因
  洛阳,从来不缺少文化上的惊艳绝笔,来到这里,看完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也是不能错过的。探寻三教源流,问道洛阳足矣。
  天公作美,我出发去白马寺时,细雨已停歇,又没有艳阳高照,空气中多了些湿润,这样的天气和白马寺倒也搭配。
  洛阳白马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始建于公元68年,比著名的少林寺早了四百多年。站在山门之外,终于见到了无数纪录片中出镜率最高的那两匹石马。千年而往,风雨剥蚀了那曾经耀眼的光环,尘埃湮没了那昔日苍茫的梵音,但白马寺一如它千年以前的模样,召唤众人冥悟生命的崇高与伟大。
  从落地生根那刻起,白马寺就有文化交流的基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寐南宫,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长丈六,自西方而来。次日,汉明帝得知所梦为佛,于是派人前往西域拜求佛法。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建起了这座白马寺。
  那时起,中国的僧院便泛称为寺。随后,佛教从白马寺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白马寺便成了亚洲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者膜拜。
  适逢周末,白马寺内香客云集、梵音缭绕。虽每日接待的海内外游客和佛教信徒众多,可并未被世俗商业气息沾染,因此人们走在其中时,更能静下心来思考禅道。
  如今的白马寺并不单纯是座佛教寺院或者文物保护单位,而是延续它的传统,发挥着文化使者的作用。在白马寺一侧,有个国际佛殿苑,建有印度、缅甸、泰国三组寺庙。初见时,我觉得这种中外合璧有点不伦不类,可真正走进去才发现并非如此。这三组外国寺庙均由双方国家政府层面主持修建,规格之高、营建之精良、陈设之珍贵绝非普通的山寨景点所能比,是各国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倒与白马寺的精神和境界颇为契合。
  如果说周公和孔子是儒之源,老子是道之源,白马寺便是佛之源了。尽管在历史上,三家的信徒没少打口水仗,但总的趋势是融合发展的。儒中有道,道中有佛,佛中有儒,这种三教合流的现象恰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特质,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
  奔波,本身并无意义,重要的是能如孔子一般,在奔波中有所顿悟、有所收获。这,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