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变造血,1.58万人摘穷帽
济宁人社构建扶贫政策体系,贫困户有岗位更有保障
2018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就业扶贫车间,帮扶贫对象增收脱贫。
  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内脱贫。
     文/图 本报记者 贾凌煜
通讯员 徐文锋 李金山

  
  近年来,济宁市人社局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全员参保、门诊报销等六大攻坚行动,建立起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形成了具有济宁特色的人社扶贫政策体系和工作品牌。143个“就业扶贫车间”,共培训扶贫对象8700余人,推荐扶贫对象实现就业1.58万人,发放创业扶贫担保贷款363.8万元。
  有了就业岗位
贫困户用上冰箱

  25日,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嘉祥县召开。这里的“就业扶贫车间”如今已走在济宁市的前列。
  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残疾人扶贫就业示范基地。“来到这里一看,确实没有瞧不起俺的眼光。”46岁的刘法董回忆起刚来到手套厂的情景,不禁笑了起来。刘法董是嘉祥卧龙山街道刘山口村的贫困户,患有脓包型银屑病,并因病致残。家里三口人,母亲和哥哥分别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和精神分裂症。自从来到了手套厂工作,他不仅脱了贫,这几年家里还新添了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如今在村里走路,腰杆也直了起来。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安置50余名贫困残疾人就业,带动25个贫困家庭创业成功。
  嘉祥县孟姑集镇前杜村村口,“中国扫帚第一村”几个大字引人注目。往村里走200米,道路东侧,成垛的竹叶、竹竿材料有十几米高,因暂时用不到,村民用篷布遮盖起来。道路西侧,是扫帚加工产业园。加上本村和外村,前杜村扫帚产业大约吸纳了2000人就业。一把把扫帚,换来了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有的家庭翻盖了房子,住进了小洋楼,有的购置了空调等家用电器。近两年,在孟姑集镇政府和扶贫办的主导下,产业园内新增了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29个村46位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一天能挣四五十块钱,一个月下来,我们老两口的生活费足够了。”今年64岁的岳耀景是四和庄村扶贫对象,他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老伴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女儿出嫁后,自从来到扶贫车间打工,照顾老伴也方便了许多。
  这是嘉祥县实施就业扶贫的缩影。在现场会上,嘉祥县人社局局长高明双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建设打造了迪尚华润集团、金霞服饰、超奥鞋业、锦宠手套等就业扶贫车间32家,156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本地就业。今年,嘉祥县将重点扶持厂房类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实现就业扶贫车间贫困村全覆盖,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加稳定的就业环境。
143个扶贫车间
1.58万人就业脱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实现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两年多来,经过全市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济宁市已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43个,其中5家获评“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培训扶贫对象8700余人,推荐扶贫对象实现就业1.58万人,发放创业扶贫担保贷款363.8万元、扶持贫困家庭124户。
  未来,济宁市人社局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发挥就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严格兑现“就业扶贫车间”奖补政策。根据规定,对与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签订用工合同,并按月发放工资报酬一年以上的“扶贫车间”,从全市就业补助资金中,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奖补给扶贫车间。
  建立“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库,筛选引入一批市场前景好、增收持续性强的项目,推动优质企业与扶贫车间开展项目对接,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的功能升级,让扶贫车间成为“创业空间”“实训课堂”,给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年内,争创省级示范就业扶贫车间10家左右。
  充分认识返乡创业在带动脱贫中的积极作用,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在资金补贴、创业场地、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返乡创业者成为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致富路。庭院经济、田园经济、归雁经济等多元创业模式,打造“创业扶贫工坊”,加大免担保免抵押创业贷款发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贫困人员实现创业脱贫,年内创建不同模式的“创业扶贫工坊”80家以上。
免费技能培训
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

  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对于人社部门来说,“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路,通过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结合正在启动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推动贫困人口就业技能提升的有效办法,扩大贫困人口免费技能培训清单范围,将更多的贫困人口技能培训项目纳入政府补贴;要推动落实“短平快”培训实施办法,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各县市区要积极开发一些适合贫困人员的培训项目,提高扶贫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推进“技工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行动”,广泛开展贫困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院校“五免一享”政策(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引导更多技工院校参与技工教育扶贫,培养和选树更多袁强式的先进典型,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积极开发“互助扶贫公益岗位”,力争年内全市互助扶贫公益岗位规模达到200个以上,争创一批互助扶贫公益岗位省级示范点。
  组织开展人才扶贫服务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邀请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义诊等服务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借助外脑指导提升贫困人员的致富能力和水平。
社会保障兜底覆盖
医保报销减轻负担

  能就业的有收入了,但对现存贫困人口和脱贫后仍需要兜底保障的困难群众,社会保障全覆盖必不可少。金乡县人社局局长白显勇介绍,该县将精准扶贫对象全部免费纳入居民医保覆盖范围。近两年来,共标扶贫人员35231人才,落实医保精准扶贫待遇32617人次,受益率达到了92.58%,缓解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压力。
  在全市来说,截至目前,济宁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到全市所有贫困人口,政府为扶贫对象代缴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1.1亿元,扶贫对象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1.2%、84.7%,支付医疗保险待遇5.6亿元,有效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济宁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任宪民表示,人社部门还需充分发挥社会保险保基本兜底线的重要作用。要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将符合法定参保范围、未参保或断保的贫困人员,及时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脱贫攻坚期内,各级要认真执行政府代缴个人缴费政策,让贫困群众切身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对新增贫困人员及时纳入帮扶,对稳定脱贫人员及时销号退出。
  认真落实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倾斜政策。继续落实好医疗保险“三降低四提高”政策,即降低慢性病门诊、住院和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慢性病、住院、大病保险医疗费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切实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面向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主动开展参保登记及代缴保费等经办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受理审核。要配合相关部门,在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切实减轻贫困患者的垫资压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