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善款“被卷走”非一家之悲
2018年05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罗志华

  “妈妈你快回来!”躺在安徽儿童医院血液科病房的十岁男童成成不时向门口张望。去年11月,成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白血病,社会各界为他筹集或捐助了20多万元善款用于治疗。但一个多月前,孩子的单亲妈妈携部分善款失联了。(5月30日《扬子晚报》)
  法律是托底保障,当其它办法不起作用,致使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可能突破法律底线时,法律就要出手干预。尽管这位妈妈的行为有待最终定性,但她拿走了十多万元善款,且一走月余全无音信却是不争的事实。她拿走了不属于自己的钱,以及遗弃了自己的孩子,都涉嫌违反了相关法律。
  当然,对于救命善款,在法律干预这个底线之上,还应该有更常见的手段,譬如道德约束。事实上,在类似的救助活动当中,从来都离不开道德:爱心人士出手相助,体现出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慈善组织帮助发布求助信息并收集善款,体现出他们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家属如何使用和管理这些善款,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道德责任心和道德自控力。
  道德在救命善款筹集和管理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仅不应被忽视,而且要加大推崇、加以善用。但也要看到,道德约束也有失灵的时候,比如筹款资格和数量如何确定,善款是否得到善用等,都不能仅靠个人道德作为保障,即使是一心只想治好患者疾病的至亲,也有过不了金钱关的时候,有善款可由自己随意支配的认识误区。绝大多数围绕救命善款产生的争议,都与这一点有关,这是很值得反思的一种现象。
  其实,在道德约束之上,还有更好的善款管理方式,这个方式就是规则。好的规则比善款本身还要可贵。社会上不缺爱心,缺的是科学严谨的募捐模式和善款管理规则,这个规则应该包括从筹款资格认定到善款使用完毕的整个过程,这当中不应该存在任何规则盲点,否则,善款将面临使用不当甚至被占用的风险,也难免引发社会的猜疑和谴责。
  救命善款管理存在几个不同的维度,最好的一个维度,是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则来确保救助过程公平、适度、透明。只有当规则缺失或存在漏洞时,才会倚重于道德力量,希望当事人具有较高的道德自觉性。可一旦道德关口失守,就会像这起救助事件一样,最终变成一个法律问题,需要法律干预作为最后的保障。
  这样的结局对于男童及其家庭是可悲的,但这并非一家之悲,因为只要救命善款管理乏术,还会有更多困境病童不仅得不到及时救助,甚至将他们推向无休止的纷争当中。且一件善事引发法律问题,好事变成了坏事,更会伤害到爱心。因此,对于这起事件,除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善款的安全外,更要在规则和道德层面加以反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