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7点读书会首批成员考研冲刺名校成功率达100%
不培养考研人,要培养学者
2018年05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英魁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课。 本报记者 刘涛 摄
     本报记者 匡璇 通讯员 崇瀚文               

  一位大学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组建了一个名为“7点读书会”的学习小组,带领大学生们一起研读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及专业书目。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研究生考试中,18名参加考试的首批成员全部被国内重点高校录取,其中考取北京师范大学3人,南开大学1人、武汉大学2人,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等。

  1小时研读1句话
累积翻译10万字

  读书会成员冲刺名校成功率达到100%,与“7点读书会”的发起者张英魁的培养方式密不可分。张英魁毕业于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是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教授,现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本身就是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的他,倡导“不培养考研人,要培养学者”的培养理念,翻译、读书、研究是他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带领读书会成员去做的事。
  “我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考上研究生,而是他们考上以后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翻译、研读最新的专业学术资料,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理论,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张英魁告诉记者,外文学术资料的翻译难度极大,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去翻译、研讨才能真正吃透。
  于是每天早晨7点,曲阜师范大学校园里总有这样一个景象——教室里,草坪上,孔子像前,一位老师领着一群学生翻译、读书,求学问道,惟日孜孜。
  读书会成员张美靖告诉记者,在读书会,张老师会要求学生事先独立翻译规定好的专业文献,“第二天早上,由张老师引导我们逐字逐句讨论分析文本内涵。我们每个人要挨个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翻译理解,然后一起进行反复讨论推敲,最后确定译文。专业文献往往带有笔者的主观性,有时一句英文大家能研讨一个多小时,才达到最终‘吃透’的效果。”张美靖说。
  从冬日早晨的灰暗朦胧到如今的初阳明照,从最初的半夜挑灯苦读至两三点,到现在的越来越流畅,三个月四篇国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论文翻译,共计10万余字的译文,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让读书会的这群学生成为大学里最有成就感的人。
蜕变需要付出
考研不是终点

  “每天的读书会都有股包子味儿。”成员崇瀚文笑道。原来每天早晨张英魁都会和大家一起边啃包子边翻译,不浪费清晨的每一分钟,“学生可以请假,我不能请假。”张英魁说。7点读书会在2014年初建雏形,四年来,读书会师生对学生学术研究训练方法模式不断规范,对扎实做好学问、潜心积淀学术的坚持,在今年5月终于看到了回报——读书会第一批成员2018年考研,18人全部考研成功,而且均为“985”“211”院校,获得满堂彩。
  在得知自己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时,成员吴爱玉又哭了,当初在张老师的鼓励下,她放弃了有着未知数的保研机会,选择报考全国仅招两名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读书会一丝不苟的研学过程实在是太痛苦,几次都要熬不下去而崩溃掉眼泪,而当自己蜕变出来时,反而开始享受这种研究学术的过程。”吴爱玉说。在用自己的努力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后,吴爱玉珍惜最后在读书会的时光,继续每天早晨7点到校翻译、研读资料,她说:“考研不是我最终目标,我需要为以后的人生时刻准备着。”
  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政治学专业录取的读书会成员侯文晓则表示,参加读书会教会自己的不只是翻译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更是眼界的拓宽和对人生的追求。
  “数字无法涵盖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我们不培养考研人,培养学者。大学里刻苦学习的人应该是最有尊严和最有成就感的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有所成就,能够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走向。”张英魁说道,关于读书会的发展,他表示,想把7点读书会打造成一个学习品牌,“最好是学校一听是曲师大7点读书会出来的学生,就觉得学习能力上肯定是没问题,让读书会成为一个学习质量的标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