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用方言唱百姓的事儿,刘士福:
宁可弃“包袱”,也不要低俗
2018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士福,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每年基层演出超过200场,代表作品《人祸》《罪责难逃》《苦乐娘亲》《喜事多多》《会亲家》《姜子牙卖面》等,曾获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泰山文艺奖等。
     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日前在天津举行,在展演周开幕式上,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刘士福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苦乐娘亲》,赢得满堂喝彩。6月2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刘士福说:“这个节目在参加全国展演前,已经演了十几年唱过一千多场。来自老百姓,唱老百姓的事儿,让老百姓感同身受,这样的节目才是好节目。”

  本报记者 倪自放

说方言土语
道家长里短

  “说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失去有处找,光阴一去无处寻……”这是刘士福演唱的《苦乐娘亲》的部分台词。刘士福演唱的山东琴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扑面而来的浓郁乡土气息,鲁西南方言配上极具地方特色的山东琴书,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苦乐娘亲》是刘士福多年前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段子,上过全国比赛的舞台,在基层演出超过一千场,获得过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等多项大奖,深受观众喜爱。每每这个山东琴书段子演出,台下的观众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一会儿眼睛湿润,刘士福说:“说方言土语,道家长里短,山东琴书作为地方戏应该唱进老百姓的心坎里,不仅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讲述的事情也得是老百姓关心的。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之一。”
  《苦乐娘亲》只是刘士福现实题材山东琴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刘士福每年参加的超过200场演出里,不仅有传统段子,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山东琴书作品更成为主流。“逆行的、喝醉的,看见红灯不停的……”这些风趣、接地气的唱词,来自刘士福的山东琴书《文明济宁州》,这样的素材,来自刘士福平时走着上下班所得,“方便观察街上的鲜活素材,也是迸发创作灵感的黄金时期。”刘士福特别关注街头巷尾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所以在唱词中,我会唱出‘偷羊的、偷牛的,偷往宾馆安摄像头的’这些内容。”刘士福说,这些都来自平日里的生活细节,或新闻中看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我把这些不文明行为,都融入到了创作当中,进行批评。”
  刘士福创作的最新现实题材山东琴书叫《退彩礼》,通过未过门的儿媳妇退彩礼这样的故事,抨击了高价彩礼现象,提倡文明婚嫁新风尚。刘士福说,之所以创作这样的节目,也源于自己在老百姓中间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这个节目中提到的六万六代表六六大顺,八万八代表发发发,十万一代表万里挑一,都来自现实生活。”
作品好观众拉不走
深知“书力”似“牛力”

  刘士福说,最新的山东琴书《退彩礼》已经演了几十场,反响很热烈,该节目语言接地气,包袱啪啪响,每次在广场演出,观众都冲着刘士福和这个节目来,不返场都下不来,“一个节目好不好,观众是不是主动离场是个标准。节目不好看,观众要走,你拉都拉不住。你唱的琴书好听,观众拉都拉不走。艺人们有个说法,书力大似牛力,是讲说书的魅力,是几头牛都拉不走的。”
  刘士福说,自己理解“书力大似牛力”这个道理,来自40多年的山东琴书人生。在山东琴书发源地鲁西南长大的刘士福,是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北周刘庄村人,从10岁起与山东琴书结下不解之缘。“逢年过节及收割麦子的季节,就会有到村子里唱琴书的民间艺人,随处找块空地一唱就是一天。村民喜欢听,也常常跟着学,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些唱琴书的‘玩友’,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玩友’,算是爱好者吧。”刘士福说。
  刘士福15岁那年,有一天,琴书艺人朱何堂到北周刘庄村表演,有人无意中提到村里有个孩子唱琴书唱得不错,朱何堂本身也想收徒弟,便委托村民将刘士福带过来唱两嗓子,刘士福笑着说:“我唱完后,师父觉得我是那块料。”从此以后,刘士福正式踏上职业说书艺人之路,跟着师父走江湖。两年后,刘士福又跟随坠子艺人王朝会演出学习。从一开始给师父垫场唱小段,到逐渐能够唱大书,刘士福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每每听到“这个小孩唱得不错”时,刘士福心里都美滋滋的,而表演时没有村民离场,在他看来就是最大的认可,“这个时候特别高兴,之后就更有上进心了。”
  19岁时,刘士福开始独挑大梁唱山东琴书,《杨门女将》《包公案》《姜子牙卖面》《许仙借伞》《草船借箭》……这些传统的琴书曲目,刘士福张口就来。随后,刘士福结识了妻子高桂兰。高桂兰出身琴书世家,琴拉得好、戏唱得也好,两人开始赶集赶会跑江湖,这一唱就是二十余年,演出足迹遍及鲁西南、苏北以及东北的佳木斯等地,“唱琴书的刘士福”,在鲁西南、苏北一带很有影响。
山东琴书难唱
“十年唱不出个戏来”

  2001年,刘士福的山东琴书作品《人祸》获得第十一届群星奖。2002年,刘士福调进济宁艺术团,也就是现在的济宁艺术剧院。
  “作为民间艺人,心里应该明白什么叫‘艺术’,对得起这两个字,艺术不能低俗,低俗的内容走不长。”刘士福说,“通俗不低俗”不仅是一个艺人的操守,也是在演出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常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你使出一个‘包袱’,观众笑了,你知道这个‘包袱’不错,可以继续用;如果你使了一个包袱,下面有观众害羞地一扭脸,这样的‘包袱’就是低俗的,是老百姓不能接受的,那下次就不要用了。”
  刘士福说,“通俗不低俗”的原则,是通过自己和同行们数十年的演出取得的经验,“不管是对我的弟子,还有我身边的同行,我都经常说,曲艺演出抖‘包袱’不可以拿残疾人开玩笑,不可以拿人的生理缺陷找‘包袱’,这样的‘包袱’宁可不要,也不要把演出弄得很低俗。”
  对于传统曲艺包括山东琴书面临的一些困境,刘士福认为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琴书需要坠琴伴奏,坠琴难学,边弹边唱更难,演员需要有很高的天赋,“十年中个秀才,十年唱不出个戏来”,并且山东琴书需要男女搭档,两个好的演员凑到一起更是难上加难。再者,琴书的创作难,出个广为传唱的好本子不容易。另外就是文化传播手段增多,传统曲艺在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
  不过刘士福对于山东琴书的前景还算乐观。2012年,刘士福成为山东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谓传承人,主要是担负着‘传’的任务。我愿意通过自己在观众中的号召力,吸引能唱、能拉的青年才俊进入这个行当,现在我几个徒弟都在逐步成长。另外就是多创新,有了好节目,琴书才能更有影响力,才能传承下去。”让刘士福高兴的是,自己的下一代和第三代也都非常喜欢山东琴书,“我的大儿子之前没有学习山东琴书,现在开始练坠琴。让我很欣慰的是,我两个五岁半的小孙女现在也喜欢唱琴书,回到家看两个娃娃唱琴书小段《说反话》,我太高兴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