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场采风活动涨见识
本报小记者探秘铅笔厂,研学毛泽东像章纪念馆,参观打铁豆腐坊
2018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孟霏 陈乃彰

  7日,本报50余名小记者和家长进行了充实的采风之行。他们先是来到了威海金马笔业有限公司,探秘了一只铅笔的诞生过程,随后小记者们又一起乘车来到了位于临港区的威海市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最后一站他们来到了“打铁豆腐”工坊,真切的感受了什么是“舌尖上的豆腐”。
  一只铅笔
要经过这么多工序?

  早上七点,小记者们便早早的踏上了参观的行程,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先是了解了威海金马笔业的历史。
  原来它前身是老威海铅笔厂,始创于1967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书写类铅笔、绘画类彩笔及化妆笔的企业,“金马”铅笔的实物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和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彩芯、杆面油漆中可溶性重金属含量达到欧洲EN71标准的要求。
  随后,工作人员带大家进入了铅笔的制作车间,小记者们分别参观了制作铅笔的四大工序,分别是制芯、制板、制杆和油漆,在嘈杂的车间,小记者们一边拍照一边记录,感叹于铅笔的复杂程度和设计。
  参观过程结束后,小记者们每个人都获赠了四只铅笔作为礼物。
150万枚像章
让小记者直呼:震撼!

  来到毛主席像章纪念馆,大家便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
  这个纪念馆由威海市民于国杰先生建成,2014年4月1日,山东省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毛泽东像章博物馆”,这也是威海市首家民办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民办毛泽东像章博物馆。
  馆内珍藏了于国杰先生30多年来收藏的各种毛主席像章、军功章、奖章150多万枚。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像章,小记者们不仅感受到了革命的情怀,同时感受到了伟人的精神,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感受眼前的一切,并不断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着毛主席像章背后的故事。
  一枚枚像章与当年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显得别有意义,而当年的革命历程也让小记者们受益匪浅。
传承百年技艺
品尝舌尖上的豆腐

  最后一站,小记者们来到了“打铁豆腐”工坊。“打铁豆腐”成名于打铁村,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有刘姓的人家搬到这里,给村子起名叫刘家庵,村民都以做豆腐为生。清代中期,因为庞、殷、孟三姓在村中建炉打铁,就改名打铁村。
  “原来豆腐加工还这么有历史啊!”一位小记者兴奋说。
  在威海打铁豆腐工坊有限公司,小记者们率先就了解到了公司的布局和管理流程以及中国豆腐村的历史渊源。
  “由于自然环境好,打铁村的大豆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以本地大豆和地下泉水为原料加工的卤水豆腐,口感好、营养丰富。”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很多小记者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到厂区进行参观了。
  在仓库内,一袋袋原料码放整齐,所有入驻业户要统一进行原料采购,统一供水,统一进行污水处理和检验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允许出厂。了解到这些后,大家才真正明白了豆腐工厂“品放心食品”的真正含义。
  在车间内,豆腐的各式制作流程让学生们如饥似渴,大家不仅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流程,同时也是惊叹手艺人的灵巧双手。原来令人回味无穷的豆腐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最后,小记者们还亲手体验了做豆腐的环节,看着自己制作的豆浆汩汩流出,闻着老豆腐的香气扑鼻,小记者们感到收获颇丰。
  小记者在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
  小记者参观铅笔生产流水线。
  小记者在打铁豆腐工坊体验磨豆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