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等活凌晨就上街怕欠薪不敢做长工
马路劳务市场农民工的群肖像
2018年07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天凌晨5点钟,他们会聚路边或街口的“零工市场”,这是他们口中的“上市”。早晨7点,再四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务工,这是他们口中的“下市”。如果运气不好,他们会在这个市场滞留一整天,或者打牌睡觉,第二天又是一个轮回。他们是建设这个城市的农民工。
  本报记者 朱文龙

“僧多粥少”活难找
  凌晨5点,天蒙蒙亮,在二环西路与经六路交口的农民工市场,却早已挤满了前来找活的农民工。
  在这个马路市场,数十人围堵雇主找工作的场景可谓随处可见。雇主一出现,有些农民工便像饿狼见了肉一样围了上去,基本上是20多名农民工围着一名招聘者求职。
  看到一名招工者开着车过来,52岁的张平二话不说冲了上去。不过很快他就摇着头走了回来。“人家要木工,我不会!”张平懊丧着拿着水杯喝了一口水,看着被选中的一个老乡,眼中既有不甘,又有羡慕。因为没有技术,他只能在工地当“小工”,报酬在每天100元-150元之间。
  既然这么难找工作,为什么这些农民工不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呢?
  “宁等一天也不接长工,老板跑了,我们找谁要钱去?”张平对记者说,他的话语随后得到了其他农民工的认可。
  对此,今年40岁的刘师傅最有感触。在今年3月份,一个包工头找到了刘师傅,说要给一户业主装修,谈好价格,刘师傅就跟着这个人干了一个多月,工期眼瞅着就要结束了,包工头却“失联”了,怎么打电话也不接。“干了一个多月的活,3000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真心疼。”刘师傅说,打那以后,他从来不打长工。 
  记者发现,这些被“长工经历”坑过的农民工都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过合同。虽然针对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条文不少,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这种违法的行为,在农民工眼中却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嫌麻烦,有培训也不参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表明,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8.6%,高中文化程度占17.1%,大专及以上占10.3%,农民工低学历低技能的现象依然突出。
  而促进中低端劳动力就业,帮他们提升劳动技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放眼整个农民工市场,真正想学习技术的人寥寥无几。不去培训的原因很多,如一部分人是觉得浪费时间。
  “一年到头就这么几个月时间,参加培训太浪费时间,必须赶紧挣钱。”家住槐荫区吴家堡的黄先生说。
  “我听说月嫂不错,本想来看看,但发现月嫂都需要岗前培训,还要进行相关考试,取得证件,这期间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赚不了钱,没法干!”另一位农民工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类似培训。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觉得培训没有什么“含金量”。
  其实,近年来,农民工技能训练备受政府部门的重视。2010年,济南市政府下发文件,规定参加技能培训,可按所学专业每人补贴300元-1000元,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补贴标准;2015年,出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规划2015年至2017年,力争每年对13.68万农民工开展各类培训,确保无就业技能的农民工掌握一定就业技能,有就业技能的农民工有较大提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