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第一大集”的前世今生
2018年07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台应新
  原来以为,段店村就是段店镇,或者在想象中,段店村应该归属段店镇管辖。其实不然,现在的段店村与原来的段店镇同属槐荫区,但是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段店村的旧址,位于现在经十路与二环西路的交会处,即腊山立交桥的周边。
  先说段店村的由来。
  据《槐荫区志》记载,传说战国时期,魏国贤者段干木求学路过此处,遇到大雨,因地域广且积水,低洼难行,被困投宿。临行时于“坫”前曰:“此地东依泺邑,西接祝柯、长清,地处齐域咽喉,涝洼难旅,可设栈铺以利行人。”因段干木品德贤良,人信其言,便纷纷在此开栈设铺,开始叫“坫”或“段坫”。这里因为地处要塞,店铺人口逐渐增多,大约在元朝时,段店就有了几家“急递铺”(即传递文书的驿站),因段店距济南老城西门十八里路,因此段店也叫过“十八里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段干木便将“段坫”更名为“段店”。所以就有了由“段坫”“十八里铺”到“段店”的村名村史演变过程,再以后也就有了段店“以文兴邦,教育优先”和“段店大集”的传说。
  再说段店镇。
  据记载,早年的段店镇位于老济南商埠区以西,内有腊山、峨嵋山、黄河、小清河、玉符河和腊山河。东西最大距离7.4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公里,全镇总面积51.94平方公里,耕地2000公顷。
  段店村曾经隶属过段店镇,自济南解放以来,因为段店镇的归属变化较大,而始终没有稳定下来。具体一点说,段店镇最早属于郊区(即历城区西郊人民公社)管理,后来归于济南市市郊(西郊)管辖,再后来由槐荫区统管。经过多年多次变动后,直到1987年5月,段店镇正式划归槐荫区。此后两年中,槐荫区继续调整区域规划,段店镇划出14个行政村(包括段店村),建立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3个街道办事处。直到1989年9月,段店村才正式划归段北街道办事处,不再归属于段店镇。2012年前后,段店镇在“撤镇建办”中也随之消失了。
  段店村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江北第一大集”的名气,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据2000年的统计,段店村全村共有1200户,总人口3581人,全村姓氏有43个,祝、张、赵、刘、王是其中的五大姓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跟着爸爸去段店赶大集,记得那时大集上的物品类别就分得很清楚,不但有牲口市、鸽子市、牛羊肉市、菜市场和副食调料摊位,还有木料市、五金市、布匹市、鞋帽市、小吃摊以及旧货市场等,每次去我都逛不过来。
  在物资匮乏、商品短缺的计划供应年代里,城里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紧缺的商品还要夜间排队。但是,有些商品(比如香烟、火柴、白糖、食盐、蜡烛、便宜布料等)都能从段店大集上买到,因为经商多年的段店人很精明,他们会不辞劳苦地跑遍全国四乡八镇,去购买和调剂所需商品,赚取差价。我记得那时每逢农历的一、六是大集,三、八是小集,每集交易都是货物丰满、人气旺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撤销集市后,段店村的经商氛围未曾减退,他们借着改革开放的热潮,更新思路,换种方式,继续搞活经济,扩大经商范围。早在1980年,村里就建成了一座五层高、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的段店旅馆。这在当时是一座很了不起的建筑,为来此的商人提供了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走得顺的极其有利的条件。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段店村开启了全村搞经商、全民参与经营的经济模式。他们先后投资50多亿元,在繁华地段建起了段店集贸市场、酒水批发大世界、段店汽车配件城、山东省汽车交易中心、聚福德大酒店、段店商贸有限公司、段店副食品海鲜批发市场、旧货市场等十几处大型专业市场,全村80%的人员入市参与经营,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段店村曾经被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商贸第一村”“文明村”“明星村”和“亿元村”。
  大概在2000年前后,因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整个段店村拆迁了,从此他们没有了土地,没有了集市,大部分村民领取着政府补贴,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楼群社区,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春节前夕,在段店村被整体迁入的楼群社区里,有人就发现了一个影壁墙和一个大石槽被安放在空地花园里。走近观看,原来是段店村为弘扬传承祖上的村史乡愁和丰功业绩,而保留下来的宝贝。
  影壁墙上嵌入了多块碑文,记载了段店村部分历史的沿革轨迹,其中修建义学堂和纪念文林郎历城知县的两块碑文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影壁墙前面的大石槽更有名气,它是段店村祖先遗留下来的又一个古董宝贝。在大石槽的右下角有一块石刻,“壬辰至元贰拾玖年,牛羊千口”。也就是说,这个大石槽成型于元代至元贰拾玖年,即公元1292年,距今已经700多年。有一位民间考古专家测量过,这个大石槽长5.3米,宽0.6米,槽深0.38米,外立面高0.8米。北侧外沿儿有八个磨得光滑的拴骡马的石孔,可以供八匹骡马同时吃吃喝喝。在其底座上,一块新刻的碑文显示,这个大石槽就是“江北第一大石槽”,而且这个大石槽的主人还是一个有着“牛羊千口”的大富豪。
  由于全村人都居住在同一社区内,谁家的儿子结婚或女儿出阁,村委会都要在社区大门上方的滚动屏幕上,为这家婚庆婚礼作免费广告,村民们也会去帮忙贺喜。目前他们约定俗成的“村规”是,社区大上方要有滚动“广告”和喜庆拱门,楼号单元门口也要有红色拱门。唯一的“乡土味”就是在儿子结婚时,他们会在单元门口的拱门下,摆上两个硕大的音箱,让流行音乐响遍四周。音箱旁边再放上一张方桌,桌子周边摆放四条长板凳和几个方凳,桌上有香烟、茶水和瓶装矿泉水,供前来帮忙的人们休息和享用。
  “村规”也好,“乡土味”也罢,都渐渐演变成浓浓的乡愁。段店村人目前还是尽量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来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