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引出的追忆
2018年07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朝时胶州素有“海表名邦”、“金胶州”等美誉,图为复原场景(资料片) ◤位于胶州云溪河畔高丽亭馆旧址的石碑。 张培山摄
   □张培山
  这个城市最后的驼铃声,消失于1930年的秋天。至此,再也没有塞外的驼队来过,再也没有那声声的驼铃。在我们这座小城——胶州市的记忆里,驼铃声成了绝响。而在那声声驼铃的背后,还隐含着这座小城多少久远的回忆……

  1930年一个秋天的下午,阵阵驼铃声在小城鸣响。这铃声对于小城的人们来说,不亚于是听到了金玉之音。当时,一行六头骆驼,满满当当,风尘仆仆,叮叮当当的铃声自北而南,由远及近,漫过护城河,迈进奎光门,拥上云溪桥,然后伫立在河南岸,驼背上的人环顾四周,只见泛黄的秋草覆盖着旷野,间或露出一两堵残垣断壁……
  驼队里一位老者,大概是领队,翻身跳下驼背,看着过节似的簇拥上前的人群,惊喜之中,又是一脸的茫然与迷惑。领队的老者迎向围在前头的一些老人,向他们打听杨家店,要打尖住宿。老者说四十年前他的父亲领队来过这里,这次临行前嘱咐他——在天后宫前,有一个大型的车马店可以食宿。小城的老人摇摇头,叹息地告诉老者,天后宫五年之前就毁于战火,杨家店也早已罢店消失……
  领队老者怅然若失,带着驼队掉头北返。这是塞外骆驼商队最后一次来到我们这座小城,从此,驼铃声永远消失于历史的深处了。
  这驼铃声唤起了小城里老人们久远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向一脸茫然的年轻人讲述起当年这里的繁荣与喧闹……
  我查了一下史料,我们这座小城古称“板桥镇”,在公元1088年就已经是“商贾涌至”、“少海连樯”,是当时我国的八大口岸之一。自唐宋始,朝廷的官员出使高丽都要由此出发;塞外的商队也云集于此,四方的货物在此集散,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清代。昔日,胶州湾内高丽船、日本船以及中国南北方的商船云集于此,千帆竞发;城市里红男绿女摩肩接踵,操着北方官话、吴侬软语和高丽话、日本话以及南洋诸国语言的人们频繁进出酒肆、勾栏、店铺、街巷……
  于是,这里大大小小的驿馆、车马店应运而生。据记载,这杨家老店“庭院宽广”、“车棚马槽齐全讲究”,是城里城外最大的一座,可以说是当时的“五星级宾馆”。后来,青岛兴起,胶济铁路开通,这里的生意随之冷落,最后罢店……
  这最后的驼铃声,作为当年小城的重大事件,记入了县志。
  多年以来,我一直好奇那驼铃声如何会在四十年之后再次回来。我猜想,一定有一种更为深远的记忆,铭记着这云溪河畔的天后宫,还有当时人来人往、兴旺至极的杨家老店。
  驼队的领队,那位老者,或许他的父辈曾经数次带领驼队来过这里,记住了这个曾经带给他们财富与幸福的地方。我们的小城离着他们有万里之遥,可是他们对这座遥远小城的记忆竟是如此的深刻,像那些顽强的骆驼,代代相承,永不磨灭……
  时下,人们似乎一直在试图寻找这些记忆,确切地说是恢复这些我们有意或者无意之中失落的记忆。因此,原有的亭台楼阁原址重建,或者复制一块新的碑记。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些建筑非常崭新,看上去或者用手摸上去感觉非常细腻光洁,透着凉意,显得单薄,并不温润,更乏沧桑与厚重。我想,这也许是缺少了历史风雨浸润的缘故,非建筑之故。
  不过,我倒是更看重这些建筑或者碑记所承载的记忆。这些记忆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更让我们知道今天其实就是昨天的延续,并且一直拖曳着历史的影子在行走。“已有之事,后必有之,已行之事,后必行之”。我们也许无法超越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在延续,在传承,并且在延续与传承中努力做一种前进。
  如今,我所居住的小区就在云溪河南岸,就是当年小城的码头货场。当年开发的时候,施工队还挖出不少破碎的瓷器与宋代的铜钱。由此向北,越过云溪河,到达北岸,有一个不大的街心公园。公园的东南角,不知什么时候,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高丽亭馆”。
  查阅资料得知,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以后,宋廷为了抵制北国的辽、契丹及金国的骚扰,就跟高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及贸易往来,两国不断互派使节。当时除京都开封的“同文馆”外,宋朝各大重镇各大市舶司都设有“高丽亭馆”,供外国使节暂住歇脚。
  起初,我没太在意这块石碑,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高丽亭馆旧址的大理石台阶上,在不经意间,向东一望,目光仿佛被一种来自很久远的光泽粘住了似的,心里不由得“啊呀”一声,心情不亚于1930年听到塞外驼铃声的小城的人们。原来,越过公园东边的福州路,就是今天的韩国城,是我们这座小城里韩国人的聚居区。
  我蓦然想到,应该看一看石碑后面的碑记。原来,从宋代开始,高丽人就在这里盖起了豪华的高丽亭馆,用来接待高丽国的商贾、僧侣、留学生等下榻休息,同时也接待他国的商客,其豪华的程度远在一般驿馆之上。北宋时期,在此的高丽商贾、僧侣、水手等不下10万人。那时,来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人非常多,他们在这里登陆以后,受到了这座城市应有的礼遇和接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丽王朝的高僧义天,他原名王煦,出身王室,自幼出家为僧。他为了求法,就乘坐着到高丽进行贸易的宋朝商船来到了中国。1085年4月,义天从朝鲜的贞州出发,先在胶州登陆,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并妥善安排其斋宿,然后由陆路到了都城汴京,不久又去了杭州,次年,携佛典经书1000多卷由明州回国。
  当时,胶州作为中国与高丽友好往来的主要口岸,北宋的使臣和僧人大多也是由此去高丽的。宋神宗时期,高丽的第十一代君主王徽对中国怀有特别友好的感情,非常仰慕汉文化,曾梦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看花灯,“备见城邑宫阙之盛,觉而慕之”,醒来作诗《上元夜梦至汴京观灯》以记其事,便是其这种情感的真切体现。王徽在元丰六年病逝,消息传来,宋神宗十分悲痛,他派左右谏议大夫杨景略和钱勰于元丰七年分别乘船由胶州出海,绕道成山头,前往高丽吊唁。钱勰乘船顺利到达了汉城,而杨景略据说在海上遇到了大鱼挡路,被迫退回,然后改道登州才得以成行。是年冬,杨景略安全回国,为了纪念此行,他专门奏请朝廷在港口处建立海神庙,庇佑宋朝与高丽间海上航行的船只安全。苏东坡诗中“归来筑祠宇,要使百贾奔”等句,就是专门记载此事的……或许,就在这些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中,高丽人记住了我们这座城市,并把这种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
  历史何止是惊人的相似!多少的岁月流过以后,当韩国人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依然居住在其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有意的选择呢?
  我不得而知。我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深刻的记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