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聆听“遗非”音声的开花
“遗非”行举菏在)泽菏(坛论峰高家专展发与意创术艺
2018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风古韵—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现场。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菏泽7月23日讯(记者 李德领) 20日,“非遗”艺术创意与发展专家高峰论坛(菏泽)在菏泽举行,国内“非遗”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专家齐聚菏泽,探讨如何提升全市文旅“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坛举行期间,举行了曹风古韵—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为市民带去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在开幕式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厚重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动力。近年来,菏泽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继承与创新并举,切实加大了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传承人培育力度,在非遗项目申报,多元化、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构建了“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
  “本次高峰论坛,邀请了当代国内非遗文化艺术领域最优秀、顶尖级的专家,向大家展现菏泽非遗文化的精彩魅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期间充分感受菏泽文化的热情,围绕菏泽文化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紧紧抓住本次论坛精英汇聚、高端对话的难得契机,聆听智慧声音,求取真知灼见,强化非遗保护,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优秀历史文化成为建设繁荣美丽新菏泽的丰厚滋养,助推菏泽加快‘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后来居上’。”陈平说。
  据悉,论坛举行期间,市文广新局和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地域“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现状,来访专家介绍了个人艺术创意与设计思想及其成就。20日晚,在菏泽学院举行了曹风古韵—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菏泽“非遗”轮番上演,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的饕餮盛宴。在21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还集中研讨交流了《如何打造菏泽文旅非遗文化产品升级之我见》《菏泽非遗文化发展之我见》《论菏泽文化艺术学科建设》等,助推菏泽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相关链接: 璀璨花城 文化交流中 发出菏泽声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菏泽历来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菏泽市文广新局因此获得了文化部“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截至目前,全市4000多个非遗线索中,共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1项,省级非遗名录93项,市级非遗名录2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1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菏泽作为山东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最多的市,在非遗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加快推进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围绕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合作,推进菏泽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意化、科学化发展,推出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育一批典型项目,形成一批创意品牌。积极申请传统戏曲项目为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申报1个由菏泽为主导的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提升菏泽非遗开发水平,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发出菏泽声音。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