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呈现了当时年轻人的矛盾与抉择。
1984年,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这一年,中英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这一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赢得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国人的爱国情怀高涨。《我的中国心》充分表达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声与自豪;电影《人生》展现了年轻人在人生与爱情中的矛盾与抉择;知青题材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展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对生活、对情感所特有的观念和思考,从题材上而言是开创性的;京味百科书《钟鼓楼》,则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动人世相。
本报记者 张莹
《我的中国心》
感动亿万炎黄子孙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穿着中山装的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也打动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黄霑的愤慨,于是他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1983年交给当时还是业余歌手的张明敏演唱,磁带卖得并不好,张明敏已经打算返回电子表厂工作了。没想到当时正在考察节目的春晚导演黄一鹤听到了这首歌。于是1984年,张明敏以游子归家的姿态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他深情演绎的《我的中国心》立即唱响华夏大地!“业余歌手”张明敏也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大歌星。
还记得当时已是高中生的我,家里有台收录机,我用“内录”技术录下了《我的中国心》,非常清晰,小伙伴们听了都羡慕不已,没事就来我家让我放给他们听。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虽然声音上有港台腔,但它旋律优美,区别于民族唱法的嗓音,朗朗上口。尤其是歌词,黄霑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以海外游子的语气直抒胸臆,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当时唱起这首歌,只要周围有人,就很容易形成合唱。
《我的中国心》产生于爱国情怀,更抒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与民族自豪感,从此《我的中国心》便成为炎黄子孙的“同一首歌”,直至今天。
《人生》
变革下的价值观冲撞
作为一个资深追星族,清晰记得当年《人生》中的男主角周里京,拿今天的话说他当时就是“小鲜肉”。在《人生》之前,周里京只是个普通演员,《人生》之后,他一下子家喻户晓。
电影《人生》改编自路遥的同名小说,由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吴天明导演。片中,陕北农村青年高加林满怀抱负、心性甚高,当轻易改变命运、名利双收、佳人在怀的机会来临时,他选择与一直爱他、帮助他的女主分手。结果女主嫁给了别人,他成了别人眼中的负心汉,最后工作和佳人都丢了,只能灰溜溜地回村。
《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有强烈的冲击力。当《人生》被拍成电影时,谁演高加林?谁演刘巧珍?人们很期待这部小说搬上银幕的样子。当年的演员没有“鲜肉”“鲜花”之说,周里京和吴玉芳为演好角色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也演活了片中人物:一个高傲地不屈服于命运,一个卑微地跟着爱人的脚步。
导演吴天明尊重了原著中浓郁的民族风格,用流畅质朴的电影语言讲述了年轻人在人生和爱情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抉择。高加林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个缩影,他一方面想要逃离祖祖辈辈耕耘土地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城市中遭到各种挫折,在这个过程中是价值观念的纠结。电影上映后盛况空前,人们争相进入影院观看。周里京的年轻帅气,吴玉芳的美丽质朴,抢占了当年电影的话题,成了当红明星。影片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吴天明也确立了自己中国电影史上第四代导演核心的地位,女主角吴玉芳获最佳女演员奖。
《今夜有暴风雪》
开创性的知青题材剧
《今夜有暴风雪》是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四集电视剧,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记忆是模糊的,只记得女主角裴晓芸在暴风雪中冻僵在岗哨上,这部剧很好看。这几天重温了一下,虽然网络能找到的版本已经变得黯淡,但电视剧如电影画面般的丝丝入扣,现在看来仍是精品。
20世纪80年代初,反思伤痛、呼唤新生的电视剧拉开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帷幕,《今夜有暴风雪》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描述了知识青年大返城前后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1979年冬季的一个夜晚,北大荒某生产建设兵团团部召开紧急会议,八百多名知识青年焦急等待着返城的答复。当夜,工程连驻地只剩女青年裴晓芸一人留守。因受父母“问题”的牵连,她十年来第一次赢得拿枪站岗的机会,感到神圣而骄傲。但因团部迟迟做不出决定,人们忘了换岗忘了裴晓芸,她因忠于职守冻僵在岗哨上。
这部只有四集的电视剧,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是宏大而震撼的。该剧由孙周导演,这是他执导的首部电视剧,孙淳、任梦、王咏歌等主演。《今夜有暴风雪》涉及了当时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深刻揭示了一代知青经历的痛苦、美好和磨难,展示了他们对生活对情感所特有的观念和思考,从题材上而言是开创性的。它走出了电视剧多写普通人家庭生活的框框,在有限的屏幕上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某个人的遭遇和伤痕,而是塑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群像,更多地赞美和讴歌知青们的献身精神。
该剧是山东电视台继《武松》《高山下的花环》后获得全国“飞天”“金鹰”一等奖的“三连冠”作品,开创了山东电视剧创作的新局面。
《钟鼓楼》
现代的“清明上河图”
《钟鼓楼》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刘心武用一种历史观察的方法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市民,将他们通过一件事情联系起来,再逐个展现每个人的生活情况,看似片段,无主题,却又有一条暗线把所有人物串联起来。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小说穿越岁月烟尘,展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看其笔下的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状况……被称为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这部小说在改革开放以来蓬勃井喷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渐渐迈开步子,社会开放多元了,有进步当然也有保守,城市受到的影响大于农村,年轻一辈接受程度肯定比老一辈快。《钟鼓楼》中所写的就是这些人物中的代表:荀磊、张秀藻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拥有先进的思想文化与科技,遇事理性,恋爱不再讲究门当户对,他们与同样住在四合院的詹丽颖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同样住着没有接受过先进教育,思想狭隘、自私粗鄙的人,还有幕樱这一类思想过于“先进”的人,为了刺激与新鲜,不惜抛夫弃子;当然还有一群每天在院里聊天的老人,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老人被年轻一代忽视的问题。
在京味百科书《钟鼓楼》中,每一个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都有着不同的命运,牵动着读者的心,读者会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达到情感与精神的共鸣,现在读来,仍然很受触动。《钟鼓楼》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小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