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消费历史,却离历史越来越远
2018年08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付文

  受《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几部成功作品的影响,近几年,国产古装剧进入一个数量爆炸性增长的阶段。然而,数量的堆积却不能掩盖质量上的问题。除了少数几部外,大部分古装剧都口碑欠佳。对于古装剧来说,如何处理历史与虚构的关系是作品的关键,但在当下的一些创作中,“消费历史”却成为普遍的倾向。
  很多古装剧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组接的材料,根据剧情的需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被随意安排,是否符合史料记载已经不再重要。如果说历史正剧是先有历史再有剧,那古装剧就是没有历史只有剧。虽然古装剧离历史越来越远,但剧中的皇宫大殿、服饰造型、动作礼仪之类排场却都不小,并不为还原历史,只为打造视觉奇观,史料素材成了空洞的视觉符号。
  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历史剧,不如说是言情剧。在历史外衣的包裹下,是言情故事的内核。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纷纷成了女主角的“迷弟”,历史中的腥风血雨也变成了阻挡男女主角谈恋爱的障碍。剧中人物不过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人,无论是爱情观还是言行举止都和都市人大同小异。当整部剧的人物都信奉“爱情至上”时,历史感也就丧失了。
  其实古装言情的套路也不是这些作品的首创,20年前的《戏说乾隆》早已玩得炉火纯青。只不过之后的“戏说剧”——例如《宰相刘罗锅》——多了些关怀,少了些娱乐化。20年后,古装言情剧又回到了《戏说乾隆》的老路上,只不过由男性视角转向了女性视角,用网络时代的话说,一个是“玛丽苏”,一个是“杰克苏”。
  古装剧可以说是“玛丽苏”的重灾区。近几年的古装剧往往和“女性”“励志”联系在一起,女主角人美、心善、能力强,这些优点帮助她成功地俘获了多个男性。在男性角色的助力下,她走上权力、事业的巅峰。显然,这些女性形象隐秘地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心理想象,是当代女性职场生活与情感生活的完美答案,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心理抚慰。
  当下古装剧的情节故事之中,大多充斥着波谲云诡的权谋争斗。权谋文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当代的曲折呈现,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对权谋有相对辩证的认识,比如《甄嬛传》结局让权力顶峰的甄嬛孤独终老,《琅琊榜》中对权谋的使用建立在家国大义的目标之上。但是,绝大多数作品对权谋文化的展现是不加反思的,对文化价值观有着负面的影响。
  很多古装剧本质上是对历史的消费。武则天、雍正、三国鼎立、大唐盛世、秦汉气象,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符号,成了搭建虚构故事的材料,成了人们借以生产快感的消费品。许多创作者声称他们写的“不是历史教材”,因此不必太多考据,但是,他们显然忽略了在历史教材与胡编乱造之间理应有一个尺度。既然决定了要消费历史,那起码要有对历史基本的尊重。
  虽然有观点认为,所有历史都是一种书写——例如前段时间播出的网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就是从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汉献帝的视角重写三国故事。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只是古装剧与史书的记载不同,而是某些剧枉顾历史的基本逻辑,换句话说,丧失了历史感。电视剧中的故事未必是见于史册的信史,但必须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符合主流史观的。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古装戏大热的背后,是历史的消隐。”这一类古装剧的盛行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真实历史被驱逐出场,历史被空心化。许多创作者对于观众的审美趣味有着极大的误解。对于肆意篡改历史、为了情节冲突而胡编乱造的行为,观众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悠久的读史传统,对历史的尊重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即使故事是架空历史,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比附到真实历史中,而对于打着历史旗号的古装剧,观众的标准更高。因此,观众的审美不应成为这些作品消费历史的借口。古装剧在表现传统文化、重铸传统美学、传承民族历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理应肩负起这一任务,而不应该深陷于资本消费的陷阱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