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轮问路》中的人生哲思
2018年08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21岁瘫痪,30岁患严重的尿毒症,从1998年起开始做透析。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再到《我与地坛》,史铁生把病榻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救赎。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文学之上。而今再读他生前最后编定的《扶轮问路》,能从中感受到他永远坚强的灵魂。
  这本书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的思考。他在临近花甲时,好像有大限将至的预感,所以才有对苦难一生的追忆。他在前言中写“弱冠即扶轮,花甲尤问路”,又在后记里说“荒歌犹自唱,写作即修行”。这里包含了他一生的信与问、预言和妄想。其中有欢乐,有爱,有感恩,有思问。作品多处出现的是灵与肉的对话、生与死的拷问。特别是最后的诗歌,充满思虑的沉重,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恩和对身后的遗言。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认识史铁生,也认识自己。
  史铁生在上帝那里得到一副糟糕的坏牌,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用心打好它。他的灵魂所到之处,有的正常人都无法到达。他说:“人生来就有问题和缺陷,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在他的思考中,不断交织着乐观和悲观,交织着矛盾和澄明。在通往彼岸的过程中,他想看清生、死,他甚至盼望站在死中去看生:“不知死,安死生?”
  命运对史铁生是残酷的。面对这残酷,史铁生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与挣扎。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四十年的轮椅生涯;他以自己的生命参悟世界,探究别人和自己的存在。他说:“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身体无论强弱,快乐都是目标。而健康的精神,则不仅可以享受快乐,更能够应对苦难。”正是作品里所渗透出的赤诚和勇敢,多年以后,还是会击中读他作品的人的心。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生命真谛的探寻。
  史铁生的生活被限定在小小的轮椅之上,对充满困境的人生,他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切的思考。因为行动的局限,静默的空间被放大,无论去向何方都像进入一片蛮荒之地。他说:“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在接受命运的审判之后,史铁生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把每天都有可能向世界告别的生活过得更加充盈而有意义。
  为什么要读史铁生?因为他的人生和文字代表了一代人对如何自由生活的执着拷问;他的作品是浇给灼热时代的一瓢冷水;他的文字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更是在文字中浸透自己对生命的无常、困境、意义与自由的思考。重读史铁生,会帮助我们对信仰、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心灵鸡汤如此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个具有丰富生命经验和深刻思考能力的人来告诉青年一代,真正值得为之追求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那就是:以坚实的信心对抗充满困境的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