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煦暖织新梦老兵走上振兴路
退伍老兵李相林让传统老粗布变都市时尚
2018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相林查看生产情况。
  年过花甲的李相林,在网上自学设计服装。
     十五载军营生活,他学会责任与担当;年过花甲再创业,他不缺勇气和魄力。传统纺织技艺老粗布,经他改良,成了“返璞归真”和“自然时尚”的结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殷巷镇退伍老兵李相林的生活,看看他是怎样让老粗布这一传统民间工艺以崭新面貌进入现代的都市生活,也听他讲讲他的乡村振兴梦。

  文/片 本报记者 李云云     
15年军营生活
责任与担当相伴

  1953年,李相林出生在殷巷镇小庄村,保尔·柯察金是他的偶像。为了像偶像那样吃遍天下所有苦,1973年,他走上了从军路。“当时觉得只有去部队锤炼一番,才不辜负青春。”李相林说道。
  距离他踏进军营已经四十多年,而对于当时的情景,他还记忆犹新。“我是在青岛当的兵,部队周围都是山,距离海也不是很远,像我这种来自于平原的人,刚到了看哪都很新鲜……我们部队可厉害了,有第一个导弹快艇……”记者注意到,李相林说起自己的部队生活,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讲到动情处还手舞足蹈。“每当谈起部队生活,他可开心了,六十多岁的人了,开心得像个孩子。”他的妻子说道。
  “我1988年回到商河,在部队生活了整整15年,那段军营生活一时半会聊不完。我很感激部队,她让我成长了很多。”对于部队,李相林满满都是感激。他回忆,最难忘的是在警通连工作期间,这段时间让他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警通连要负责整个部队的安全问题,丝毫不能马虎,得时时刻刻盯着周围的一举一动。“尤其后期我负责警通连警卫排的时候,连回家休假也放不下军队,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所有的防护工作只能认真再认真。”
  李相林谈到他负责警通连警卫排的时候,每年都会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兵。新兵在语言、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他要随时关注他们的训练和心理变化,“刚当兵的日子是很难熬的,但既是我的兵,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尽快成长。”李相林说道。
  前不久,他之前带过的一个新兵加上微信和他聊天,开头就是“李哥,最近好不?”“他说我当时在部队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哥一样,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李相林笑着说。
8年创业历程
勇气和坚持同行

  1988年,李相林转业离开青岛,当时在四方汽车站上车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我当时就在心里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回来再看看。”时隔30年,李相林不仅又去了青岛,还将商河传统手工艺老粗布带到了青岛。
  2010年4月份,李相林创立了伍士中信制衣社,将老粗布制成衬衣和床上用品。创业时,他已经年近花甲,大家都劝他,别折腾了。“当时很多人劝我不用干了,但是我闲不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嘛。再说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商河人,我觉得我有义务将咱们的老粗布发扬光大。”据了解,老粗布传统纺织技艺在商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
  他给自己的衬衣取名“春煦”,含义是希望自己的衣服穿在人身上给人春天阳光般温暖。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春煦”的第一批订单,就因为质量原因,产品全部被退了回来。“老粗布都是纯棉制品,缩水是常遇见的问题,但衣服缩水了之后影响美观,就被人家退货了。”
  为了解决缩水难关,他去上海、青岛等地取经,但是各地的缩水率都达不到他的期望值。于是他开始自己钻研,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他研发出了高温淬布生产工艺,解决了产品缩水定型的难题。“那一个月几乎就没怎么睡过,每天就是不停地改进技术。”
  此外,李相林谈到传统的老粗布用色,多以大红大绿、纯黑纯白穿插,风格古朴豪放,而现代人更喜爱颜色素雅、简单大方、色彩明快的风格。他又慢慢研究配色,花甲之年,自学电脑设计服装款式。目前,李相林的制衣社已经可以加工数百种市场流行、花样品色各异的衬衣,销售市场也逐步稳定。“创业八年多来,遇到了各种问题,有时也思考是不是应该放弃了,但是我就是这种脾气,既然我当初敢干,就得坚持下去。”李相林感慨道。
65载人生路
梦想和振兴前行

  当年转业的时候,李相林曾经面临着选择,是继续留在青岛还是回到老家商河。当时他选择了回到商河,谈到原因他说得很简单。李相林说,“要留在青岛,这辈子就在青岛,和商河没有多大关系,这辈子就要背井离乡了,我想回商河做点事。”
  所以退休后,他“找事”来做。在商河,说到老粗布加工,他并不是最早做这行生意的人。但是在他看来,自己的优势在于经营了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他认为,在农村长大的生活经历,让许多人都对老粗布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将形成特定的市场;同时,粗布制品也会得到没有老粗布文化概念但有环保意识的人群支持。
  谈到自己最初创建“春煦”的初心,李相林说,他希望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工艺,创立民族品牌,生产“反璞归真”的健康服饰。“现在都在说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缺少的是产业,我要是把老粗布做好了,也算为乡村振兴出了把力。”李相林笑着说。
  如今的李相林,正在思考如何扩大产业规模,并且改良老粗布生产工艺,让这种传统布艺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真正成为时尚品。眼下,他不仅在县城开了分厂,还在青岛有了直销店,直接吸纳三十多名留守妇女就业。“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致富,才不枉国家和部队培养我那么久。”
  老粗布只是他的“振兴梦”中的一部分,这几年,他还创立了“秋稼”食品和“春青秋稼”蔬菜。“现在大家都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我希望能生产出安全食品和蔬菜,让大家吃口放心饭菜,也算我为社会尽了一份责任。”李相林坦言。随着“春青秋稼”蔬菜的种植,他发现殷巷镇周围瓜果蔬菜众多,但是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生产和市场一旦衔接不好,农民收益就会受到影响。”
  他现在正在四处考察,打算成立物流公司,将周围的蔬菜直接运到青岛等地。“我希望让更多的人吃到商河的放心菜,振兴咱商河的发展,如果这些都成功了,也算对得起我当时转业回家做点事的想法了。”李相林强调。
  65岁的李相林,谈起未来的打算头头是道,每一步要做什么都想得明明白白。“我现在自己浑身都是劲,我一直坚持工作当休息,休息即工作,玩也是一天,干也是一天,我要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追求不一样的变化。部队改变了我,教会了我责任和担当,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做点事情。”为了“振兴梦”,他说他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