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地设市二十年,聊城消防跨越式发展纪实
2018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从最初建队时的8人,发展到如今现役官兵、政府专职消防员843人;从简陋的消防器材到2.1万件(套)高精尖装备、从战斗力薄弱到英雄辈出的消防铁军。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尤其是聊城撤地设市后的二十年,聊城消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笃信忠勇、严实敏行、担当有为”聊城消防精神的指引下,聊城消防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硬、本领强、敢负责、勇担当的水城卫士。2000年至今,全市共接警出动6.4万起,营救被困人员1.1万余人、疏散人员2.4万余人,抢救财产价值22亿元,全市连续23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袁增高支队长在“5.12”地震十周年之际参加地震救援拉动演练。
从建队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部队建设“突飞猛进”紧跟时代发展
  1959年6月,聊城第一支消防力量——聊城地区消防中队成立,标志着聊城消防的正式诞生。几个人、几间房,几件再简陋不过的消防器材,这就是聊城消防发展的初始状态,也是聊城消防发展的真实基础。
  “建队初期,消防队一共8个人,战斗力很弱。”聊城消防部队离休干部,89岁高龄的张清禄老人回忆。张清禄1929年8月出生,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66年,在聊城地区消防中队(现柳园中队)任职。
  张清禄老人说,当时设备落后,条件艰苦,一旦遇到大火,无法妥善处置。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张清禄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既当驾驶员,又当炊事员,在全队只有8个人的前提下,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破旧的菜园子,改造成一个有五间房屋和一个车库的消防中队。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聊城撤地设市后的二十年,聊城消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聊城市公安消防支队副参谋长马晓明说。马晓明2004年来到聊城,曾担任特勤中队副中队长,随后分别在新区中队、茌平、开发区、莘县等地任职,14年间,见证了聊城消防队伍的快速发展。
  “当时,聊城只有特勤中队有一辆15吨斯太尔水罐车,经常连夜到各县支援,救援效果有限。”马晓明说,消防车里没有空调,冬天特别冷,夏天又热到中暑。2006年,电厂一辆油罐车起火,由于没有泡沫消防车,救援队只能用水枪不断降温,等到济南和德州的泡沫消防车到达后,半个多小时就将火扑灭了。
  马晓明说,1989年聊城消防科一年经费只有500元,到2017年全市到位经费1.28亿元,消防经费呈现出飞跃式发展且保持了逐年攀升的势头;从刚开始的几间平房到1992年支队办公楼投入使用,再到现已发展到11个大队,21个中队,尤其是2016年以来对现有营房进行升级改造,投资1.6亿元新建队站8个;从最初执勤时的1部敞开式改装消防车,到1999年支队购置首辆8吨斯太尔水罐车,2002年支队购置首辆32米举高平台消防车,发展到目前的118部消防车,从最初几件简单的灭火器材发展到目前2.1万件(套)高精尖装备,消防装备在配备数量、结构性能、先进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2000年至今,全市共接警出动6.4万起(出动车辆13.1万辆次、出动人次75万人次),其中火灾1.5万起、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4.9万起,成功救出人员1.1万人,成功疏散人员2.4万余人,抢救财产价值22亿元,为保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从建队初期的“束手无策”到如今消防安全“固若金汤”建设智慧消防
  进入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给聊城消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在并科、列入武警序列、大队改支队等一系列变革中,聊城地区消防支队成立,编制由副团升为正团,已设消防中队的临清、高唐、莘县、冠县分别成立正营职消防大队,茌平、东阿,设消防科,由副营级升为正营级。
  “聊城消防支队勇于探索,创新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聊城市消防支队支队长袁增高说,从最初建队时的8人,发展到如今现役官兵、政府专职消防员843人;从最初人均保障经费1.2万元到实现人均保障经费7万元;从民间群众性组织,到当初3人建立县消防组,至现在的全市8个政府专职消防队完成单编执勤和全部(共计103个)乡镇消防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从原来现役消防监督执法警力不足,到首个政府专职消防员工会组织——聊城市应急救援支队工会委员会成立;从灭火救援专班这一战时“智囊团”的成立,到“战狼突击队”等特色战斗专班带动整个队伍战斗力的提升。
  “聊城消防支队招聘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消防文职雇员的创新做法,有效地解决了灭火救援和消防执法警力不足的瓶颈问题,有效地缓解了消防力量不足的矛盾,这不仅壮大了聊城消防力量,而且也为全国提供很好经验,得到了时任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聊城市茌平县召开全国现场会上予以推广。”袁增高介绍说。
  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聊城消防与时俱进、顽强蜕变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聊城消防主动适应改革强警新常态、凝心聚力实现消防新突破这一时代追求。
  从早期监督执法中只能通过眼看、手摸、脚量,到全面应用先进仪器设备及现代化检测技术的规范化、科学化执法;从一个消防大队只有几名消防监督员依靠骑车、步行开展工作,到人员、行政执法车辆的足额配备;从以往消防管理工作仅靠消防部门一家推动,到现在多部门联合群防群治,消防安全委员会实体化运作,2017年聊城市政府出台“十三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从强化派出所消防执法工作的“双向派驻”创新做法,到创新推行“消防安全特派员”制度的消防监督执法新模式;从强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到全力实施“全民消防我行动”公益计划,组建“社区消防宣传大使”、消防安全网格员、农村社区辅警和警务助理等多元化社会消防宣传队伍;从消防特派员深入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推行“单位全面负责”的工作理念,到依托乡镇消防队建立消防工作站,将火灾防控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等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火灾防控社会化大格局。
  袁增高支队长说,在火灾防控方面,聊城消防的一些工作和举措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确保了全市连续23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从建队初期的“初露锋芒”到如今水城消防“英雄辈出”传承红色血脉
  聊城消防的足迹,是踏着水和火走出来的,是挑着责任和担当走出来的。聊城消防精神是“笃信忠勇、严实敏行、担当有为”,为了更好地践行这一精神,聊城消防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硬、本领强、敢负责、勇担当的铁血之师。这支消防铁军用激昂的赤胆警魂塑造了消防英雄。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消防员,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辛秀芳老人以“英雄”的妈妈为荣,她的大儿子解辉在香江消防中队任职,2008年曾参加过汶川地震现场救援,小儿子解浩在临清工作,这名“90后”已参加灭火和抢险救援1500多起,营救遇险群众50余人,先后三次荣获聊城市公安消防支队优秀政府专职消防员。
  “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我们紧急集合,于5月14日乘飞机到达四川,没敢告诉家里。”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聊城支队接到总队紧急调动指令后,迅速调集45名精干官兵奔赴灾区,时年21岁的解辉就是其中一个,他们负重超过30公斤的物资、装备,徒步跋涉山路100多公里,率先挺进与外隔绝的映秀镇,奋战三天三夜,解救被困群众40余名。参战官兵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以大无畏的精神得到了灾区群众的赞扬。
  2010年4月7日10时58分,在墙体倒塌的一瞬间,葛宇航猛地推了一把身后的两名战友,而他至死都攥着灭火水枪面对着熊熊烈火。2015年12月26日,南湖新城小区大火,面对噬人火魔的梁佃军,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7次冲进火海接连救出5人。2017年4月2日,胡汉民闻听儿童溺水,箭一般从30米开外飞速跑来,一跃扎进湖中,救人后未留姓名离去。一个个消防战线的虎胆英雄,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之时冲得上去、生死关头豁得出去”无畏行动,在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中,让人民的平安和幸福、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在那一刻成为了永恒。
  葛宇航、梁佃军、胡汉民、解辉、解浩,无疑是聊城消防的一个缩影。而在聊城消防,像他们一样的英雄举不胜举:从全省公安机关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赵家峰,到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专项行动先进个人冒家洲,从“全省消防部队十佳女文员”乔海玲,到全国专职消防队伍执勤岗位练兵“训练标兵”第一人——白欣欣。还有2018年6月20日上午,为急救被困者,在高温天气下,充当输液架托举吊瓶长达20多分钟,直至伤者被抬上救护车的消防战士毕经钊。他们无一不是英雄精神的继承发扬,无一不是消防为民的最好阐释。

  本报记者 郭庆文 通讯员 陈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