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的“候天全”夫大
记菏泽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张德全
2018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精诚立业,仁德立心。
  他是一名脑病科领域的医者,从医20年来,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默默诠释着医者的追求和梦想,展现了一名当代好医生的风范,他就是菏泽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张德全。
为病患着想
他让患者如沐春风
  都说医生是种职业,在菏泽市中医医院张德全的眼中,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从医第一天起,他就把心交给了患者,将责任担到肩上。
  “很谦逊”、“好脾气”、“有耐心”、“技术好”,这是患者对他共同的评价,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遵循着德艺双馨、默默奉献的工作信条,无私服务病患。
  为查找病人肌肉剧烈抽搐疼痛的原因,一直站立床前观察处治,直至病人安然睡去,而自己衣襟全湿却浑然不知;为马路旁触电昏迷的病人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多次将红包交到病人的住院账户;耐心为瘫痪在床的病人喂饭;热情送“三无”病人回家……
  不忘初心,不负相托,一切为患者着想,张德全用医术治愈患者,用仁心诠释医道。
  “大爷,您的病不能再抽烟喝酒了。”张德全在病房里叮嘱着一位78岁的脑梗塞病人。
  “人过七十不忌口,我都快八十了,你管这些干啥?”老人瞪着眼吼道。
  而张德全仍然耐心地微笑着解释:“大爷,我们医生用药治疗你的偏瘫,就像用网从赵王河里捞垃圾,你抽烟喝酒就像向赵王河里倒垃圾,无论我们医生怎样努力,你要是继续喝酒,河里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终有一天会把你的血管再堵住,会再得偏瘫的。”
  老人听明白原因后笑着说:“好嘞,好嘞,俺戒掉,俺戒掉。”
  一段形象的比喻,一声真诚的提醒,一份贴心的关怀,化解了医患误解,为患者增添了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24小时待机
做“全天候”大夫
  在医院,他眼里装的都是病人;在家中,他心里想的还是病人。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是为了患者能第一时间找到他。
  2015年12月21日深夜,床头手机的铃声将张德全从睡梦中惊醒,一位74岁已经昏迷的脑梗死病人急需溶栓治疗,他马上嘱咐开通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赶到医院给予溶栓治疗,溶栓中又并发消化道出血,他始终坚持站在床旁观察处理,直到凌晨3点病人苏醒。
  “患者的生命只有一次,性命相托,挽救生命是我的职责,而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也许只有那一瞬间。”张德全告诉记者,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越早治疗,就能够挽救更多的大脑细胞,就可能挽救病人生命或改善其以后的生活质量。
  “患者不该等。”为了达到“尽早”的要求,作为脑病二科科室副主任,主持科室工作的张德全,带领团队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卒中单元,让患者不用出科室就能进行救治、康复、预防等综合治疗。
从细微之处
探寻疾病蛛丝马迹
  精湛的医术、十足的耐心、细致的观察力是医生必备技能。张德全说:“发现不对劲的苗头,哪怕是蛛丝马迹,都不能轻易放过。”
  8月14日上午,张德全正在门诊,两名女子搀扶着一位40余岁男子走了进来,这名神情涣散,精神萎靡的男子引起了张德全的注意,他怀疑患者极有可能是脑出血,于是,立即与前面几位患者沟通协调,先给该名男子诊疗,并让其家属推着患者去做CT,经CT检查确诊为大量脑出血,迅速开启绿色通道,为患者救治,张德全凭借精湛的医术,细致的观察力,精准判断,为患者争取了最佳的黄金诊疗时间。
学习突破
继续努力前行
  “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他的儿时梦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他从医的信念,为了这一梦想与信念,张德全一直努力着,不敢有一丝懈怠。自1998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来到菏泽市中医医院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医院里,他认真工作,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操作,并与时俱进,先后到山东省省立医院、青岛海慈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学习新技术、新疗法,了解神经内科的新动向,探索提高疗效新途径。2010年作为“山东省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至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于2012年以“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项目”、2017年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项目”,师从“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高宝海主任学习,通过学习,积累经验,出版2部著作,有9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主持参与了6项科研项目,其中1项获得了市级二等奖,2项获得了市级三等奖。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努力继续。张德全说,他要把所学的知识认真总结、掌握,将脑梗死的3级预防和中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相结合,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脑病患者治疗的道路上,增加一缕亮光,增添一抹希望。
    (本报记者 时海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