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古战场大石门
2018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险隘大石门南口。 赵福平 摄
  西石壁唐代摩崖雕像。曹建民 摄
     在今天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潘庄村与归德街道土屋村之间,有一道险峻狭窄的山间隘路大石门,尽管现在这里的路面已全部硬化成水泥路,成了一条通衢大道,但历史上的大石门却是一处战马嘶鸣,烽火硝烟的古战场。
  赵福平

齐军“格马塞道”
堵住了自己人

  从马山镇潘庄村向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峪,长约两公里。越向西走,地势越陡峭,在临近西边快无路时,就会发现在北面的赵化山与寨头山之间,有一条险绝的隘口,远远看去就像汉字“凹”一样。走近细看,只见这处隘道宽不过丈余,高达数十丈,从南到北有几百步之长。两边的石崖宛如刀劈一样陡直,站在下面向上看去,好似一线天,让人心惊胆战,顿生寒气。
  这就是齐晋之战古战场之一的大石门,也叫石门道、石门隘、石门关、石门口。齐晋之战中“格(杀)马塞道”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处。
  《左转》记载,鲁襄公十八年(前555)十一月初一,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攻克齐国的防门重地(今孝里广里村北)而进占平阴邑(今孝里东障),然后沿着济广高速东风渡槽至长清服务区这段路线的基本走向,追击溃败的齐军至归德街道的土屋村。当时,齐军负责殿后的阉人夙沙卫,为阻挡追兵,将战车拴成一排堵塞道路以迟滞晋联军。
  齐国大夫殖绰、郭最对夙沙卫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意思是说“您来为国家军队殿后,这是齐国的耻辱。您姑且还是先走为好吧”。夙沙卫看到二人瞧不起自己,于是怀恨在心,决定借刀杀人,报复二将。于是就在石门道最狭窄处杀掉几匹战马,堵住隘口,将殖绰、郭最阻在后面。晋军追来,无路可走的两将中箭被俘。由齐军内讧而发生的“格马塞道”的故事从此传遍天下,而天险石门道也由此声名远播。
唐代摩崖石像
非常完整

  在石门道南口不远处的西边石壁上,有一尊面东而坐的摩崖石雕造像,这尊石像高约1.4米,宽约1.5米,长耳阔垂,神态自然,造型饱满,双手抚膝,衣饰简单。从风格上判断应是一尊唐代刻凿的释迦牟尼雕像。之所以在这个隘口雕凿这尊石像,估计是希望佛祖保佑路人的平安。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石像面部的五官已有些模糊。
  在石像的两边及顶部,置有三块石板搭建成一间佛龛用来保护石像免遭雨水的侵袭。石像南边的石壁题记中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民众对这些保护盖板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
  从历史文献及实际情况来看,大石门最早应当是两山之间的低坳,以后人们在这个山坳处人工凿路,硬是在岩石上凿挖出一条小道来。春秋战国时这里的隘口虽然不是很深但却非常的狭窄,否则杀几匹马就能塞住路口是不可能的。唐代雕刻这尊石佛时,石门隘的高度差不多已有20多米高。然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石门道就逐渐向下越来越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尊石像离开地面十多米,上下石门道的坡度继续降低,从归德街道土屋村通往马山镇潘庄村的这段古道也算平缓了许多。
  “石门峻险,在于其地之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石门这个地方之所以险峻,是因为这里是个绝地。无论是位于石门南口潘庄村向西这条东西向的山谷,还是石门北口土屋村向南那条南北向的山峪,都是没有出口的死胡同,两个地方的唯一连接处就是石门道。如果地况不熟的车马辎重进入这两条中的任何一条山谷,又没有控制好石门口的话,那就插翅难逃,必败无疑。当年齐军如果不发生内讧,齐心协力守住石门口的话,齐军肯定不会溃败的那么狼狈了。
大石门边山体
遭到了严重破坏

  最近十多年,石门道出现了匪夷所思的现象,本来应该越凿越低的路面,反而逐渐升高,原先离地面约有10米高的石像变成了离地面2米多高,原来高不可及的石像现在似乎伸手可及。
  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则是人们对山体的滥采乱挖。采石者将好石头运走后,把废弃的石渣、山皮土向石门隘倾倒。时间一长,本该下降高度的古道反而又慢慢升高起来。再加上采石者在隘口两边无休止的炸石取石,原先立陡竖直的崖壁,变得面目全非,大石门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现在,石像上的三块石板已没有了踪影,北边山下土屋村的村民只好在石像上搭建起一座小屋,用来保护这尊早已列入长清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
  此处险隘叫大石门,是不是附近还有叫小石门的地方?答案是肯定的,所谓“一峪两石门”说的就是这里的大、小石门。大石门南口向西不远处就是东西山谷的尽头,只见一条羊肠小道挂在山岭上,这条小道快到山顶的地方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小石门,小石门由于道窄曲折不能像大石门那样通过车马辎重,所以现在只能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