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汇演”首次举办
12支国字号秧歌队商河“斗舞”
2018年09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商河鼓子秧歌。 邱志强 摄
     本报9月12日讯(通讯员 张鸣 李守奇) 9月10日至1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国家级非遗秧歌队齐聚商河,献艺斗舞。据悉,商河县是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分会场,“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汇演”首次亮相非遗展并在商河举办。
  参加这次汇演的分别是山东商河鼓子秧歌、陕西安塞腰鼓、安徽凤阳花鼓、山东胶州秧歌、安徽蚌埠花鼓灯、河北昌黎地秧歌、山东海阳秧歌、河南开封盘鼓、北京京西太平鼓、辽宁抚顺地秧歌、河北井陉拉花、山东商河花鞭鼓舞等。汇演由山东省文化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商河县人民政府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承办。
  商河鼓子秧歌是传统民间舞蹈,被誉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商河县先后被文化部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 
  商河鼓子秧歌源自民间,源远流长。它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传承至今。鼓子秧歌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是劳动人民力量和韧性的艺术体现,表现出了山东大汉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商河鼓子秧歌驰名中外,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进京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之后又参加了众多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如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天安门庆典活动、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韩国第十九届风物节文化交流演出、日本“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活动、瑞典“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演出活动等,在国内外获得诸多荣誉,赢得广泛赞誉。
  作为“鼓子秧歌之乡”,商河县鼓子秧歌保护传承正逐步走向多元化、立体化、全民化,全县鼓子秧歌汇演已连续举办三十八届,少年非遗传承展演也已举办六届,覆盖社会各界、囊括男女老少的鼓子秧歌传承体系已经形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