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抢救……
这是凌晨的省立医院急诊室
2018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省立医院抢救室中,一名医生正在抢救患者。
     时针指向深夜的黑暗,人们大都已进入梦乡,而此时,医院里急诊科依旧灯火通明。呼啸而过的救护车、面露苦色的病患、脚步匆匆的医护人员……这里有与死神的对峙,有起死回生的奇迹,也有无法挽回的遗憾。17日夜18日凌晨,本报记者蹲点省立医院急诊室……

  文/片  本报记者 焦守广 
    张如意 王倩
实习生 赵晓昕     

雪糕袋里的断指
人物:龙龙
右手不慎被机器严重轧伤,小指断掉

  17日22点,龙龙被家人从临沂紧急送到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他工作时右手不慎被机器严重轧伤,手上的纱布已全部被鲜血浸透。龙龙的母亲秀英紧跟在旁边,红着眼睛,焦急而不知所措。她手里一直攥着一袋雪糕,护士让她放下,可她攥着袋子的手更紧了,里面装的是儿子的断指。
  “患者创伤非常大,小拇指已经断掉,导致失血过多,人也有些轻微休克,需要马上处理。”伤者刚被转来,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医师孙浩志紧急查看他的情况,并迅速把他推向清创室进行伤口清创。“清创必须彻底,因为一旦发生感染就是灾难性的。”
  “啊——”龙龙忍不住疼痛大声喊叫,身体不断挣扎,身下的衣服、床单已被鲜血染得斑驳。“坚持啊!想想妈妈,好了好了,马上好了,坚持下来。”此时,龙龙近乎休克。“别让他睡着。”医生叮嘱秀英。
  23点20分,龙龙被送到病房,等待手术。“我爸爸还没到吗?你再给他打个电话。”秀英赶忙拨通丈夫的电话,让龙龙跟爸爸说几句话。18日凌晨1点4分,龙龙被推进手术室,秀英只是倚在手术室的大门前,身体不由得颤抖着,向里张望,静静分辨着哪个声音是自己儿子的。
  凌晨1点24分,秀英下楼还床,一个熟悉的身影向他走来,自己所有的坚持与隐忍在一瞬间崩塌,她再也忍不住了,她伏在丈夫身上,哭得浑身颤抖,喘不过气来。
  “几乎每天都有,有孩子也有大人。”孙浩志告诉记者,最近玉米开始收割,被玉米机绞伤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有时一天最多能来四五例病人。
寸步不离的父亲
人物:女孩
服百乐眠自杀,经过救治情况已经稳定

  在急救中心,这里早已分不出白天黑夜。医护人员不断穿梭在各个病床之间检查患者的情况,有人捧着方便面,有人蜷缩在小板凳上休息,有人坐在走廊的病床旁边,紧紧盯着正在输液的母亲,或者紧紧握着老伴儿的手,不时掀起被子询问他的感受。
  导诊、输液、换药、安慰家属,急诊中心护士吴来具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
  凌晨0点20分,随着救护车一次次的到来,走廊里的加床越来越多,上面躺着的基本都是情况已经稳定的患者。
  一位父亲惊醒后赶紧看向床上的女儿,与女儿低语几句后松了口气,似乎又有点懊恼自己睡着,站起来走了两步后就再也没有坐下,就这么站在病床边看着女儿出神。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面向他,这位父亲疲惫的脸上立马挤出笑容,变戏法一般从床下拿出一碗泡面,俯身与女儿小声交流,不知道女儿说了些什么,这位父亲犹豫着又将泡面放了回去。
  这是一位服百乐眠自杀的患者,从晚上8点被送到医院时起,这位父亲就寸步不离。“幸亏服药量不多,经过救治情况已经稳定,不过她的心理状况你们家人还要多多观察。”刚走出抢救室的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医师王恒被这位父亲拦住询问情况,王恒的话让他喜忧参半。
  “王医生,又来了一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你快来看看。”王恒刚拿起水杯,嘴唇还没碰到杯沿,他立马将水杯换成了听诊器,大步走向抢救室。
只想好好睡一觉
人物:医生刘焕龙
值满24小时没有休息时间,吃饭只能叫外卖

  对手足外科住院医师刘焕龙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夜班。
  急诊的班不好值,这是所有医生的共识。刘焕龙从早晨8点坐到急诊科,要值满24小时,一直到第二天早晨8点,才会有同事来接他的班。就这样一坐就是一天一夜,中午几乎也没有休息时间,吃饭只能叫外卖,因为随时会有患者来。
  “大多是突发急症,比如阑尾炎、胆囊炎、结石等,一天30多个病号,这还属于少的”,在30岁的刘焕龙看来,虽然很累,但习惯之后也就适应了,“毕竟咱年轻吗!”
  “顺着走廊往前走,大约100米路口左拐,再往前走5楼就是了”。凌晨0点30分,刘焕龙与记者聊了没几句话,又来了一拨患者,其中有就诊的,有打听病情的,也有问路的。刘焕龙笑称,急诊值班,24小时要保持高度警惕,还要注意力集中,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值完急诊回家一般会睡足一整天,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刘焕龙不能忍受的,是面对疾病束手无策时的无力感。去年医院收治了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老人偏瘫在家,赶上家中着火,全身大面积烧伤,来到医院就已经不行了。刘焕龙和同事虽然竭力救治,但最后仍没有挽回老人的生命。刘焕龙才意识到,原来医生能力是如此有限。
24小时接诊289人
人物:护士吴来具
每天都是同等的工作强度,忘了最忙最累的时候了

  “经常接到喝农药自杀的患者,有些可以救回来,也有一些救不回来。”山东省立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主治医师徐甲瑞,在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看到了太多的人生百态,即便见惯了生死,聊到这些时他还是叹了口气。
  “急救中心哪有白天黑夜,每一个时间段对我们来说都一样。”徐甲瑞如是说。从17日零时至18日零时,山东省立医院急诊中心接诊量达289人。作为医院抢救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科是医院高风险、高强度的科室之一。
  护士吴来具告诉记者,晚上5点到8点是个高峰期,一些外地或是下边医院转过来的病号,来的病号多为疑难杂症、重大外伤等。比如,心脏病、脑梗塞。而12点以后,则是外地转院的多一些,还有就是醉酒打架的,形形色色,紧急情况一个接着一个。
  吴来具已经忘了最忙最累的时候了,因为每天都是同等的工作强度,每天都是那么多的接诊量。“做了10年的护士,我都已经习惯了。”
  为了保证患者治疗的及时性,急诊科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正如电视剧《急诊科医生》里说的:“这些患者,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来找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他们也就是我们一天的几十分之一。可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他们的全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