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省定贫困村两年摘掉贫困帽
2018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0月8日讯(记者 潘旭业 通讯员 张涛 魏宗芹) 原本的省定贫困村仅用两年时间,便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等方式,摘掉了“穷帽”。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六汪镇大沟村扶贫收益资金已经超过40万元,还为32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1.6万元取暖补助,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精准扶贫的一个样本。
  农历“逢三排八”是六汪镇大沟村集,7日凌晨四点,“咩咩”的羊叫声、汽车的轰鸣声让这个位于丘陵地带的村庄热闹了起来。刚卖了28只黑羊的村民单宝宗,接过了客户手中的27000元,揣进了自己的布兜里。“交通方便了,一些外地的客户也经常带着大车来到这里,羊市规模越来越大。”单宝宗高兴地说。
  大沟村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4.8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区,全村共443户,2014年该村为省定贫困村。但在精准扶贫之下,2016年该村的贫困户便全部脱贫,“省定贫困村”也成功摘帽,2017年实现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8万元,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精准扶贫的一个样本。
  “近两年我们找准定位,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大沟村支部书记逄宗说,“现在我们这成了附近地区规模最大的羊市,每集的交易量可达上百只,来自临沂、日照、高密、诸城、胶州等地的客户也随处可见。”
  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集市的大改造。“我们投资20万元提升改造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了彩钢瓦交易大棚1个,新建摊位240米。”青岛西海岸新区扶贫办副主任张辉说,除了给养殖业带来利好外,也让本来小有名气的红薯、芋头、板栗这大沟“三宝”更加有名。
  在探索适宜本村的种植、养殖业之外,大沟村积极引进了新的扶贫项目。其中,借助整个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探索实施的“资产收益型”扶贫新模式带来的扶贫红利,目前项目租金收益共计38.4万元,走出了一条“输血”“造血”互通互联的可持续扶贫之路。
  下一步,该村计划打造一条进村扒芋头、红薯-摘葡萄、鲜桃-沿河公园休闲观光的旅游路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和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巩固脱贫成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