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2018年10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潇 见习记者 王金刚 通讯员 申宸
  养老,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基础养老服务建设到文化养老发展,正是“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的最佳写照。为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推动基层老年文体组织和设施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州市老龄办一直在“老有所乐”之路中不懈的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找到了兴趣所在,轻歌曼舞、诗词书画、骑行登山……从最初的业余兴趣爱好,到现在的实力堪比专业人士,活力不逊年轻一代,他们展现了德州老人的“年轻态”。
夏津县生态旅游区民间艺术团
打造夏津生态旅游艺术品牌

  霹雳一声震哪乾坤哪,打倒土豪和劣绅哪,往日穷人矮三寸哪,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哪……在张显祯组建的民间艺术团中,时不时会飘荡起一首首的革命历史歌曲,或婉转悠扬,或铿锵有力,虽然只是日常排练,艺术团的老人们却个个充满激情,伴奏声一响,他们立刻仿佛置身大舞台。
  艺术团于2010年3月建立。回忆起艺术团成立之初,在团长张显祯看来,这并非一件易事。“很多村里的老人不懂艺术,更不懂音乐,不知道什么是乐谱,多数老人不识字,交流非常困难,所以要单纯为艺术团整理一首完整的歌少则7至8天,多则20天左右。”71岁的张显祯这样说。
  张显祯告诉记者,艺术团主要就是说唱夏津的人和事,演唱夏津民歌,配合中心工作搞好文艺演出,把生态旅游和民间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夏津生态旅游特有的艺术品牌。“最主要的是,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可以发挥社会余热。”
  从2012年11月8日,张显祯决心把艺术团做大做强,艺术团现有队员68人,他们分别来自银城、北城、新盛店镇、苏留庄镇、生态旅游区等乡镇。“艺术团年龄最大84岁,最小64岁,他们都是自愿参加艺术团参加义务演出,无任何报酬。”张显祯说。
  “如今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但表演时又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张显祯话语中透着自豪。
  几年以来,艺术团共演出1600余场,观众达30万人次,分发夏津民歌120册,夏津民歌精选2000余份,故道文化演唱会宣传册5000余份,演出形式分别有戏曲、歌曲、曲艺、秧歌、舞蹈等形式,广受游客和市民的喜爱和好评。
宁津县中老年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中心
社团由小变大,温暖收获满满

  广场舞队6个,国标交谊舞队1个,水袖舞队2个,小戏剧剧团2个,鬼步舞队1个,锣鼓秧歌队2个,歌唱队1个,太极剑队1个……现如今的宁津县中老年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中心,每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了1500多人,县城所有活动广场和空闲的地方都有老年人的影子。
  “开始的状态是,不同爱好的老年人分散在广场上自由活动,后来从开始的几十个人迅速发展到200余人,到2012年底,活动中心就发展到了500多人,初具规模以后,还有很多老年人和活动团体要求加入。”提到宁津县中老年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中心的发展历程,王德芳作为活动中心的负责人,感触颇深。
  2013年,经民政部门批准,宁津县中老年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中心正式成立,根据各个成员不同爱好,将社团分为秧歌、锣鼓、京剧、河北梆子、歌咏等16个小团队,并选出活动骨干担任团长,在社团的统一安排下,各自负责团队日常活动,大家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2014年10月在活动中心设立了党支部,为整个活动中心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老年人活动室建立了500多人的活动群,目前共建有20多个活动交流群。”王德芳告诉记者,现在,活动中心有60%以上的老年人为贫困老年家庭进行捐款捐物,有的还自己花钱购买音响、服装、活动器材赠给活动中心使用,另外,活动中心的广场舞队和戏曲队等经常组织到县光荣院、乡镇敬老院、文化广场、村社区院进行公益演出,每年演出上百场,文化下乡活动40多场,其中一个老年戏曲队每逢县城大集就在文化广场演出节目。
  “活动中心就是让小社团变成大社团,形成群策群力的规模效应,至今更是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无数。”王德芳有些激动地说,老人们为自己辛苦付出终有回报而高兴,但在他们心里,能为广大居民带去快乐和美的享受,能在活动中心这个大集体中收获温暖是更大的幸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