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将至
2018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赵恩霆              
这次要破的冰更厚
  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是中日关系绕不开的两大焦点议题。但遗憾的是,日本政府经常在这两个问题上不思悔改、一错再错,导致中日两国关系起起伏伏阴晴不定。
  众所周知,安倍晋三曾在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首次出任日本首相。当时,他从前任小泉纯一郎手中接过的,是同样陷入僵局的日中关系。在小泉担任日本首相的5年零5个月时间里,嘴上喊着“重视发展与中国关系”的他,却先后6次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倒退。
  安倍2006年9月26日就任首相后,迅速在同年10月8日至9日正式访华。中国成为安倍第一次执政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显示出当时安倍政府希望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安倍那次访华也被称为“破冰之旅”。不过,安倍第一次执政随着其2007年9月12日辞职戛然而止。好在,“破冰”之后的中日关系逐渐走出低谷。
  2010年9月7日,发生在钓鱼岛海域的日本巡逻船非法拦截并冲撞中国渔船、非法抓扣中国船员事件,成为两国关系的转折。
  这起事件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作为对日方持续非法扣押中方船长的反制,中方暂停了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中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了中日煤炭综合会议,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规模也受到严重影响。
  虽然2011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正式访华,但紧接着在2012年9月发生的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的闹剧,直接将脆弱的中日关系推进深渊。
  同年12月,安倍赢得自民党总裁选举并再次出任首相。他二次上台接手的中日关系现状,比他第一次执政时的危机局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彼时中方逐渐加强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活动,中日之间在相关海空域的对峙日趋激烈。
  然而,安倍二次执政后反倒利用钓鱼岛争端加强西南诸岛防卫,大肆炒作所谓“中国威胁”来扩张军事能力,甚至着手准备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试图完成他第一次执政时未能实现的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
  2012年10月17日,尚为自民党总裁的安倍参拜了靖国神社。2013年12月26日,第二次出任首相一周年之际,安倍高调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既是他二次上台后首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自小泉纯一郎之后日本首相相隔7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此后,安倍多次以“内阁总理大臣”“自民党总裁”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或祭祀费。
  如果说安倍首次执政后破的是前任小泉留下的中日关系坚冰,那么这一次摆在安倍面前有待突破的坚冰,则是他自己一手累积的,而且这更厚的冰层已对中日关系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
配合美国围堵中国
  中日关系不仅因2010年9月日本巡逻船冲撞中国渔船事件而转折,中日两国的经济体量也在这一年位置对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层面和宏观来看,恰恰是这一令日本有些猝不及防的换位,引发日本不对称思考和心态不平衡,进一步促使日本政府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采取对抗姿态。
  安倍二次上台后,在外交层面的动向将上述心态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原本他计划首次出访去美国,但适逢美国举行总统就职仪式,美方以暂无力接待为由婉拒。于是,安倍将越南、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三国作为首访目的地。
  从2013年1月开始首次出访后,安倍便拉开了“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序幕。截至2018年5月底,安倍二次上台5年半以来,已访问76个国家和地区,稳居日本历任首相出访次数首位。其中,安倍访问美国最为频繁,达12次之多;包括多边场合在内,日美首脑会谈更多达16次。
  显然,日本的外交战略是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当安倍推进“俯瞰地球仪外交”时,也就意味着日本外交必定与美国的亚太战略深度配合,从而不断强化日本作为铁杆盟友和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和作用。
  而东盟国家成为安倍“俯瞰地球仪”时的首个着眼点也不足为奇。一方面,日本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规模逐渐增长,经贸关系愈发紧密;另一方面,强化与东盟国家关系,也符合日本平衡和对抗中国地区影响力的初衷。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安全和防务合作,介入南海问题,配合当时美国奥巴马政府大力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日本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支点作用,既是美国在亚太的军事桥头堡,可与将大量兵力调配亚太的美军形成呼应之势,也是奥巴马政府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重要组成部分,TPP被认为是美国在经贸领域孤立中国的全新自贸安排。
  因此,在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特殊菱形关系。特朗普主政美国之后,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与以往不同的是,特别在意投入产出比的特朗普不再将美国推在舞台最前面,而是着重发挥日本等盟友的“主观能动性”,日本依旧是印太战略重要一环。
  总之,日本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非理性认识,是其对中国采取对抗策略的重要动因,而在历史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错误行径,更进一步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为配合美国亚太战略,日本又积极介入炒作南海问题,主动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说到底,是安倍自己关上了中日关系的大门。
安倍终于想明白了
  中日关系跌入低谷时,同样因为历史和领土问题,韩日关系也出现倒退,与中韩同时交恶,严重制约了日本的地区外交活动。
  2012年5月,第五次中日韩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不久后中韩两国与日本的关系便遭遇寒冬。2015年11月,在韩国的极力斡旋下,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首尔举行。但接下来轮到日本主办的第七次会议迟迟未能举行。
  其实,在这之前,安倍政府就开始主动谋求改善对华关系,寻求与中国领导人恢复高层互动。2014年11月7日,安倍派遣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访华,时任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他会谈后,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同月10日,习近平主席应约会见了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安倍。此后,2015年4月在印尼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期间、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期间和2017年7月G20汉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三次应约会见安倍。
  在此期间,2015年11月、2016年7月,李克强总理也在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两次应约与安倍会面。2015年7月和10月、2016年8月、2017年5月,杨洁篪与谷内正太郎先后举行了四轮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
  中日高层交往逐渐恢复,安倍也一改此前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态度。2017年5月,中方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安倍派出自民党“二号人物”、干事长二阶俊博来华参会。
  去年9月28日晚,安倍突然现身东京新大谷酒店,出席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这是日本首相15年来首次出席中国使馆国庆招待会。他在讲话中许愿:希望年内(2017年)恢复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实现李克强总理访日;他本人希望2018年访华;邀请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下半年访日,从而全面恢复中日两国高层互访机制。
  此后,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分别在APEC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会见安倍,这两次会面仅隔一天,且已不见“应约”二字。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也重返3000亿美元。
  今年4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日,这是中国外长时隔9年再度访日,同时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暂停8年后重新启动。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安倍这次主场外交终于在拖了两年之后办成了。
  2017年以来中日关系加速修复,也与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国际秩序和世界贸易领域的颠覆性表现不无联系。特朗普一上台就退出TPP,这让安倍大为失望。随后,日本又成为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枪口对准的目标之一。
  虽然安倍与特朗普互动频繁,但在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问题上,安倍并未与特朗普站在同一个战壕——安倍竭力推进新版TPP、与欧盟达成自贸协定。因此,在共同应对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时,中日合作大有可为。
  如今,地区和国际局势较12年前已发生巨大变化,安倍即将访华,一年前许下的愿望正在实现,中日关系也逐渐重回正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