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楼盘怪名,别等生米做成熟饭
2018年10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济南十多个楼盘,发现名字中带洋味儿的、盲目求大的还真不少,诸如“巴黎”、“卢浮”、“国际”、“中心”等楼盘名随处可见。这些楼盘名字,有的未经审批,有的有正式命名却不使用,让人感到太随意。
  2016年3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要求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各地方近年来也逐步建立地名管理规章制度。即便如此,记者仍在济南“发现”了不下十个“大、洋、怪、重”命名的小区。不规范命名如此活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跟有关部门监管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按照相关部门的说法,他们也对一些不合规楼盘进行了处理,但这些楼盘仍然“我行我素”,楼号的牌子上、地下车库入口处都是写着原有的名称,甚至连售楼处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小区正式的名称。有的小区甚至在入住多年之后都没有办理过标准地名使用的手续。这说明有关部门监管的约束力和有效性不足。
  而这种监管约束力和有效性的不足,也为二次清理埋下了“隐患”。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也掀起过多次清理“大、洋、怪、重”地名的活动,而在改名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比如,如果小区名改了,一些道路标示牌、公交站名也要改,相关证件、法律文书也可能需要做相应的变更。这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给各方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目前各地法规制度虽然不断完善。比如,《济南市地名管理办法》就有这样的规定,“擅自命名、变更地名或使用非标准地名的,民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使用,消除影响;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在国家层面上,地名管理办法还停留在上世纪,不少内容已经明显不符合现在的要求,亟待调整完善,而这也是相关部门监管“乏力”的重要原因。
  其实,有关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在第一道关口就把好关,将一些“大、洋、怪、重”的名字挡在门外。只有对地名规范的源头进行严格监管,才能避免出现“生米煮成熟饭”、二次治理成本巨大的问题。在起名的环节着力,要比等房子造好了、小区住满人之后再“出手”要省力省心,也有效得多。
  为此,有关部门应在法律法规层面继续推进探索,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并在推动民政与规划、房管等部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以强有力的监管刹住楼盘乱起名的歪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