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一茶值万金
武夷岩茶“正岩饕餮盛宴”品茶记
2018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烟台沁岩茶业
时间:2018年10月28日
地点:烟台沁岩茶业茶楼
内容:武夷山高品质岩茶“天容小隐”“春水拂尘”

  忽闻,来自武夷山沁岩茶业的创始人张毅先生将亲临烟台沁岩茶业,举办一场“正岩饕餮盛宴”,邀请函中告知,岩茶的终极有两条路:“一条是吃肉的路,一条是成仙的路”。明明是茶,怎么能和“吃肉、成仙”联系上?原来后面的标注:肉是肉桂,仙是水仙。让自认为是老茶客的我也莫名其妙,以往对武夷岩茶的认知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是停留在自我感知的“大红袍”中。所以怀着心中的疑问和期待奔赴烟台沁岩茶楼一探究竟。
  在盛宴开始之前让我们认识一下出生在武夷山天心岩村(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的张毅先生,张先生笑言,自己是喝着岩茶梗长大的,从懂事起,就有了对茶的记忆。
  我看到张先生面前有一个传统的竹简,上面刻有一首他自己做的文辞:
岩茶
自汉以来,至今二千余载!
历经朝代之变迁
始为茶中翘楚
东坡称其叶嘉!
生于闽北之武夷
长在岩缝砾砺中
活在天地间
因其独特小气候
久享茶中王者美誉
为岩茶而生的沁岩茶人
用汗水和心血一直坚守
始终秉持
依古法采制于梅月榴月
承传统木炭焙之故
形,条索紧结
色,绿褐鲜润
汤,橙黄透亮
香,花香果香俱存,馥郁持久萦绕
品饮当按功夫茶,用小盏小壶细品慢酌之
体岩茶之香·清·甘·活
方登岩骨之巅,感花香之韵也!
爱之/惜之
看罢,大家深深赞叹张先生对武夷山的爱和岩茶的情。



一、“武夷岩茶”的前世今生
  待宾客落座后,张先生才慢慢落座。只见茶台上大碗、汤勺都上了,这是我们没见过的阵势。张先生很少说话,在大家强烈要求其解说下,他直言:“好茶自己会说话!” 
  “真正的好茶,拥有独特的岩韵,喝起来茶汤厚重且润滑,香气多变且纯正持久,茶水层次分明且回甘快,齿颊留香,舌底鸣泉。这些都是让人无法自拔爱上岩茶的原因。”
  文献记载,“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陆羽言: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解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高品质的“正岩宴”实为难得,让人为之疯狂。即使在武夷山,各路茶神闻听此正岩宴也会趋之若鹜,这不,张先生指了指边上的三位就是从武夷山跟过来的。
二、从“天容小隐”到“春水拂尘”
  此次品茶的“正岩饕餮盛宴”,皆来自于武夷山“三坑两涧”的茶品,老枞水仙、肉桂等。“天容小隐”和“春水拂尘”两款匠心佳作已经上市。让所有的挚爱和期待都将一一为您完美展现……
  “天容小隐”想必看到这几个字,首先联想到的是“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因为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处于喧嚣,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才是真正的隐者,正如这款茶--天容小隐,我自以为是地述说。而张先生则道出了自己对这款茶的初衷:天之大能容,地之广能载。茶于天地间,三才者缺一不可。茶之柔亦容,隐为骨,以柔克刚,刚柔并济,也是这款茶更深层次的表达,真是茶之道,茶知道。
  温杯投茶,开汤香落。汤色堪称透亮,油润感十足,入口绵润无比,如细丝绸面滑过舌面,过喉咙清润之感直入心肺,生津不止,清甘回甜。弥漫于空气中的茶香带着大自然的气息,那是花香与叶脉的对话,是一种源于原始丛林的芬芳,伴随着温润的微风混合了树木与花草的记忆,让人心旷神怡。张先生说,一片树叶,取自山野,能窥见一脉山水;一杯香茗,源自本心,可陶冶万般性情;一泡忠实还原传统工艺高品质的茶,更离不开水与火的历练。“天容小隐”不隐于市,且为您而来!“春水拂尘”闻其名,有种佛家的本性,不由得让人心底纯净。开袋后轻嗅干茶,是那种窖香夹着木质香,这是有年份的树才有的劲道气味。这款“春水拂尘”,口感层次分明,跌宕起伏,一入口就能让人很明确地体会到山场气息和个中的丰富内涵,其他什么黏稠度啊、饱和感啊、香气变换等等等等自是不在话下。
  第二冲,杯盖就有泉水拂面般的青草气息和薄荷感,茶汤中透着清幽通透的桂皮香和炭火的气息,茶汤入口甜醇,茶汤层次感鲜明。茶汤黏稠不失细腻,绵中带着劲道。
  第三冲,盖香似桂花,似淡乳。汤中香气浓郁,略带水蜜桃的幽香,淡淡的岩石草香、乳香也飘然而至。这一刻,仿佛您置身于群峰环绕,淡雾轻笼的森林中,真是涤净尘世后的安谧。汤水给口腔强劲的刺激,岩骨尽显。从喉底翻上来那醇厚的回甘,口腔内生津绵绵不觉,不愧为三坑两涧之一。
  第四冲,茶汤稠滑似浆,在你把汤水咽下去的瞬间,桂皮香伴着兰花香气霸道张扬,给人以在口腔和鼻腔之间横冲直撞的感觉。水柔滑,细如丝缎。咽下茶汤后五分钟,鼻端仍然萦绕着浓浓的桂皮香。
  第五冲,茶汤中强烈的收敛性让两颊产生收缩反应。汤里的桂皮香伴着花果香,依然冲击着口腔和喉咙,几乎要击沉我们的所有感官细胞,就像一个武功高手般,幻化出各种神奇迷幻的招式。
  第六冲,换作别的茶要坐杯了,而“春水拂尘”根本不需要,她依然劲头十足,奉献出如降龙十八掌般刚劲有力的桂皮香和花果香,一点颓势都没现。
  第七冲,为延续茶汤风味,稍稍坐杯十秒。这十秒,对于春水拂尘而言,是一次沉淀,厚积薄发,茶汤里的劲道和收敛性仍在。
  第八冲后,回味片刻,坐杯半分钟,揭盖,盖子上出现岩乳香,茶汤在清甜花香与果香簇拥下,清幽的桂皮香依旧是主旋律,汤感醇而厚,带着甜香,仿佛一碗兑水的百花蜜,香甜可口。
  按照目前的趋势,泡到十二冲,毫无压力。这款“春水拂尘”再次惊艳了茶友的口腔,每个人都醉倒在这植物天然香氛里,一呼一吸之间,全是浓缩的、清晰的、直白的桂皮香,从灵魂到肉身,全部无法自拔。
三、匠心做高品质岩茶
  我追问“岩韵”从哪里来?怎么形成?怎么诱发?怎么感知?
  岩韵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是物质还是精神?
  张先生娓娓道来:岩是指茶的生存环境,武夷山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骨指的是茶汤,乾隆表达得最确切:“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岩茶奇香惊玉阙,骨韵至味醉清宫。”其骨鲠是最真切的说道。
  花香大家都能理解。这是岩韵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追寻的。其实,这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武夷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名人辈出,他们的活动区域与武夷山茶生长环境合一,他们对清神益思的需求与茶的功效一致,从而引出岩茶的灵魂——岩韵。
四、让烟台人喝上高品质的武夷岩茶
  在品饮“天容小隐”和“春水拂尘”的尾声,张先生又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袋子,袋子是黑皮纸的,没有标签,也没有名称。突然有人喊了声:“老茶”。这可是大家没听过的,大家只知道普洱和白茶可以久存。张先生不紧不慢地冲泡,只是微笑着示意大家品茶,几巡过后,问大家什么感觉,有人说有药香味、有人说有点酸、有人说很柔、有人说很滑······
  这时看张先生神采飞扬,如古人般吟唱到: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张先生很高兴,因为今天品茶者品出了茶的本质。
  这时,随行而来的被业界称为“茶痴”的艺术家曹华武先生开了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少有人去存放老茶,而张先生每年都会从优质的茶中挑出高品质的存放一部分,然后每年进行品评,以传承古法,了解茶性的变化,提高制茶的水准,为茶客提供最好的品质。世上有一种像张先生一样以终生做好茶为信念的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张先生说:“茶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希望能够把千年制茶技艺传承下去。
  这次品茶,也改变了张先生的观念,他以往都说北方人不懂茶,通过今天的品鉴,张先生对烟台人的文化底蕴和品茶功底钦佩不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