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就医癌症患者超六成
治疗费用远高于国内,光检查费就贵七倍
2018年1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著名主持人李咏与癌症斗争了17个月后不幸离世,年仅50岁。李咏中年去世,让人们再次感受到癌症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无奈。恶性肿瘤每年都会吞噬众多鲜活的生命,癌症已成为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第二号杀手。在与癌症抗争的艰难道路上,出国就医成为不少患者的选择。在海外治疗癌症效果如何?治疗费用多贵?患者在海外就医的道路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王小蒙
 
交10万中介费
出国治疗肺癌

  三年前,刘菁(化名)54岁的父亲在咳嗽了一个月以后,在北京一家医院确诊为肺癌。而在那之前,咳嗽、发烧一直被当成支气管炎,治疗许久都未见效,一直到一纸检查结果宣判这一噩耗。“检查显示右上肺叶不张,后来在北京被确诊为肺胰癌。”一开始,刘箐并不愿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好在肺癌发现得早,还有手术机会。到了2016年底,刘菁父亲的肿瘤转移到了纵膈等部位,她开始计划带父亲出国就医。
  “想给父亲用PD-1抑制剂,当时国内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是条件比较严格,没有申请上。”刘菁只好将希望放在了该药已经上市的美国。她花了十万元,通过中介预约到了波士顿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和麻省总医院的专家,再次诊断让父亲能得到新的治疗方案。
  刘菁父亲的经历,其实是众多出国就医癌症患者群体的一个缩影。从专做海外医疗服务的机构盛诺一家的统计数据中,也能反映出近年来海外就医的火热程度。据盛诺一家创始人、总经理蔡强介绍,2011年创办之初,他们全年仅接待了2位患者,到了2015年前后,海外就医的患者开始大量增加,去年全年他们更是接待了超千位患者。
  厚朴方舟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每年服务的患者都在成倍增加。”其创始人王刚说,他们从2012年创办之初全年服务仅个位数的患者,今年截止到目前已经服务了一千多名患者。
出国就医癌症病人中
一半多都是早期患者

  据介绍,全国赴海外就医的患者一年大概有5000人左右,其中65%是癌症患者,其次是复杂的心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瘤)等。而在所有癌症中,肺癌的比例较高,这跟发病率高和治疗药物差异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内治疗肺癌还只有第一、第二代靶向药物,而美国已经开发出第三、第四代靶向药物,更新的免疫药物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这些新药要在国内上市,必须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
  蔡强也明显感觉到近几年来患者群体的变化。“之前不少癌症患者将国外就医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拖到晚期才去国外最后一搏,现在更多的是中早期的患者,能占到所有癌症患者的一半以上。”他说,更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更多的药物选择,都是癌症患者选择海外就医的重要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麻省总医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等,是癌症患者首选的几家医院。据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国际学术项目部主任刘达仁介绍,中国患者去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诊始于2010年。
  “早先上海一家医院的专家提到,能不能开通绿色通道,因为在经济相对更发达一些的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有很多癌症患者希望能去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诊。”回到美国后,开通中国患者就医渠道的任务落到了刘达仁身上。他联合一些志愿者对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网站进行了中文翻译。刘达仁介绍,中国赴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医的患者逐渐增长,到2016年,中国患者的数量已稳居该中心国外就医患者的首位。
治疗方案被改变
更多是因药品差异

  去国外就医后,一些患者的治疗方案被改变,尤其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一小部分患者是因为病因诊断不同,不过推翻国内医生诊断结论的例子并不高,只有9%左右。”蔡强说,在美国,一个患者往往由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诊治,即便同样是肺癌,也没有任何两个病人的治疗方案是相同的。
  治疗方案被改变,更多的则是因为药品的差异。“国内上市的肿瘤药物,平均要比美国落后五六年的时间。”蔡强说,美国每年还会进行非常多的新药临床试验,大量的癌症患者到美国选择了新的治疗方案。
  蔡强举例说,几年前一位白血病患者去美国参加了CAR-T治疗的临床试验,经过治疗后现在已经能轻松自如地打高尔夫球了。CAR-T治疗去年已经在美国获批上市,但国内目前没有上市,要想用药只能到国外。  
不是所有癌症患者
都适合海外就医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海外就医。蔡强介绍,患者是否适合去国外治疗,通常要进行几方面的评估。“一是患者的病情是否受益,能治愈或者延长生命周期,像是晚期胰腺癌的患者,美国也通常没有更好的办法,一般就不太建议出国就医。另一个就是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能不能承受长途的飞行,像是出现胸腔积液的肺癌晚期患者,路途奔波也是个问题。”蔡强说,再一个就是看病人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承受。
  据了解,美国的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国内,拿PET-CT扫描来说,国内医院的价格大都在1万元以内,美国则需要花费1.2万美金,是国内的八倍左右。“美国治疗平均要花费二三十万美金,英国相对便宜一些,平均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蔡强举例来说,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晚期眼癌(视网膜母细胞瘤)治愈率能达到86%,预估费用需要13万美金以上。
  另外,患者去国外看病,需要清楚国外的医疗体制和法律。“美国医院对医闹是零容忍的,同时,患者也要有对于疾病治愈合理的心理期待。”蔡强说,并不是只要给钱就能包治愈。
  海外就医或许并不都是美好的结局。山东一三甲医院化疗科主任就曾遇到一名去美国就医的肿瘤患者,在当地消化道出血没治疗好,带了新的治疗方案回国,但是二十多天后就去世了。“患者切忌盲目海外就医。”他提醒道。  
DIY国外就医
病历翻译是个坎

  除了通过中介机构,不少患者还自行前往国外,来一场DIY就医之旅。刘箐就多次自己联系医院预约,并规划旅途安排。
  而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也设有国际部,有三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中国患者的转诊工作。刘达仁说,患者如果想要申请就诊,可以登录MD安德森癌症中心网站提前进行申请。“此前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一直提供免费的病历资料翻译工作,但是2017年这项服务已经终止。因此患者去就医之前,需要先自行翻译好,发送邮件之后,工作人员会帮忙进行预约。”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患者来说,翻译病历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8月,贺蓝(化名)的母亲被诊断为肺腺癌打算出国就医。她从网上联系了一家可以翻译病历的公司,然后把英文病历发给洛杉矶一家医院,等待收到确认信、费用预估函,没承想行程规划好,机票也都订好了,却收到医院发来的预约被拒邮件,拒收原因正是英文病历不符合医院要求。“前后折腾了一个月,让妈妈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心里真的很难受。”贺蓝说。
  除此之外,还有签证、食宿、交通等需要自理。“DIY就医的好处是省钱,坏处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通过与医院签订转诊协议的专业机构,最慢四周就能见到医生,而病人自己申请,过程大约需要3个月,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漫长的预约等待时间里,一些发展较快的肿瘤或许最后治愈率会大大下降。”蔡强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