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隐藏了多少秘密
2018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文龙
  日前,一件清朝的龙袍引起了舆论关注。据媒体报道,乾隆皇帝的一件“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将于11月8日在伦敦拍卖。因为皇权的神秘性,自古以来,龙袍身上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提起龙袍,大家往往就想起那一身的黄灿灿,但历史上的龙袍其实并不都是那样。最早的龙袍是黑中带红色的,即“玄色”。
  玄色的龙袍,出现在西周,当时的周天子在祭祀先王的时候会身着一种“衮服”,形制为上衣下裳,龙纹一般绣在上衣上,形象较之后世明清的龙袍并不算显著。
  到了秦代,因为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认为秦朝是以水德立国,而水德为黑,所以秦朝的服饰以黑色为尊贵,秦始皇的龙袍也就变成了黑色。
  汉朝初年,龙袍的样式主要还是沿袭秦朝龙袍的特点,上衣以黑色为主,下身则以红色为主。龙袍上不仅绣有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还有山、火等图案。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服饰也达到空前的全盛时期。隋唐帝王的冕服在形制上依然保留上衣下裳制,在上衣上绣有龙纹。隋炀帝时,又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唐代前期皇帝穿赭袍,其上并无龙纹;中唐以后皇帝则穿黄袍。认为与赤黄日头的颜色接近,日是皇帝尊位的象征,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除皇帝外,臣民不得僭用。唐代规定,黄色作为皇帝服饰的专用色彩,龙袍也就变成了黄色。
  不过,虽说朝廷有规定,但是唐朝的百姓还是能穿黄色的。真正将黄色变成皇权专属色的时代是宋朝。北宋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黄色的龙袍才正式成为皇权的专属。宋仁宗时期规定,普通人的衣服不许以黄袍为底。但后来的宋朝皇帝更爱红色,只有常服才穿黄色。
  到了元朝,虽说皇帝是蒙古族,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元朝的皇帝们顺应了汉人的规矩,也穿上了龙袍。元朝的龙袍最大的特点是有了龙和蟒的分野。龙是指五爪两角,蟒是四爪或三爪,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龙形象由皇帝专用,蟒由民间使用。
  到明朝,龙袍被指定作为皇帝正装,不准他人穿戴。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并且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象征着皇帝是大地的主宰,龙袍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经常见到的模样。龙袍自然是要绣龙纹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龙这种神物,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龙纹的绣制,根本没有参照物进行参照。所以历代的龙纹,都非常有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龙纹形成于商周时期。“龙”是一种通天的神兽,所以商代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图案像是蛇形或牛头形状,特征模糊、不确定且形态怪异,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到了周代,龙纹不再像前代那样形态怪异、狰狞神秘,简化了前代龙的形态而使用线条较为柔和,并且使龙纹更加符合审美要求和美学规律,从而更加艺术化和图案化。
  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画成行走状,与当时的虎形较为相似。
  隋唐时期的龙纹,已到了完全成熟时期,龙的形象由凶猛威严而演变为体态丰腴,雍容华贵,体现出一派盛世的文明气质。尤其是唐代的龙纹,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龙的口角加深,上唇翘起,双角分开,龙身多有细密均匀的网络状鳞片纹。背脊带鳍,多以三爪为主。龙纹很少单独使用,常以云纹、火纹、水纹衬托配合。
  宋元时期,龙的造型趋于完善,龙纹开始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在造型上,龙的形体越来越长,龙身似蟒多数披鳞,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身尾界限分明,腿足变短变细,爪尖而内勾,形象威武。
  明清时期是龙纹最终定型的时期,明代帝王的衣食住行都强调以龙纹为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兴起正面龙纹。众所周知,龙属长吻动物,其头部在平面上不适合正面表现,所以明代以前很少见正面龙兽图像。但是,明代的艺术家通过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创造正面龙纹。这种正面龙纹,龙首呈正面像,颈自头上部下弯,呈提梁状;其角、发、须、爪皆分列两侧;龙尾多向上卷。双目与观者对视,须发张扬,张口作怒吼状,极度突出了庄严与威慑力。
  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色、月白色、大红色和石青色。
  将这四种颜色的龙袍设为定制的是雍正皇帝,他还特别规定,石青色是居于首位的。在清朝,石青色被广泛用于清代皇室的衮服、朝服、吉服、常服等服饰中,显示出正统与庄重。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的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这次在伦敦拍卖的乾隆朝服便是此类;再有就是“行服”,最后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们这样粗略地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不过也有例外,明朝皇帝龙袍的龙纹数就多于九条,代表就是1958年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就有十二条龙,被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俗称“团龙”。
  一件龙袍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史料记载,上供给皇帝的龙袍使用的蚕丝产自苏州和杭州交界处,原料选用的都是最好的,然后由两个技术非常好的编织能手使用一种高达一丈五尺的纱机编织而成,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通常一件龙袍需要耗费工匠好几个月的心血,因为一旦弄错了或是耽误了时间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工匠必须非常地小心,这也就导致了工作量更加繁重,人工和成本都是其他的几十倍。由此可见龙袍是非常尊贵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