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庄子
2018年1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庄子新释》 张默生 著 新世界出版社
   □三山奚
  2008年,母亲因病去世,丧母之痛使我愁肠百结、苦痛万分,久处煎熬之中难以自拔。为了解救自己,守住心神,也为了探究生死之辨和生命的意义,我捧起那本厚厚的书——《庄子新释》。
  在大学时期,听老师讲过《庄子》的个别章节,只觉得像“天书”一样难懂。但略微了解庄子的思想,便觉得《庄子》同样有着“天书”般的吸引力。一晃二十年时光过去了,历经人生磨砺和世间沧桑,生活给了我丰厚的收获。而顿然失去的母爱,使我的生命之途像一脚踩空,身心一下子失去了着落,头脑也变得一片迷茫。此时我想到了《庄子》,从两千年前的这位东方圣哲那里寻求依托和指点。
  打开这本《庄子新释》,我开始的感觉是处在一片如云似雾的文字表象包裹中,慢慢收住了心神,再一点点地读进去,探究其中深含的奥义。这本书的注释者是出生于1895年的张默生先生,曾任复旦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先秦诸子之学,尤其对于《庄子》研究造诣最深,于1948年出版了他的研究结晶《庄子新释》的上册,内容只限于庄子《内篇》,对其七篇皆有完整的“题解”“集注”和“译释”。而《外篇》和《杂篇》的“集注”和“译释”只写成了部分初稿,直到他1979年逝世时终未完成。后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翰勋先生整理续写,《庄子译释》的完整版本才得以于1989年出版。
  从古至今,若遍搜有关《庄子》的注本,不下百余家,但释义注解相差甚远,莫衷一是。这说明《庄子》一书的玄奥,同时也体现出多家注释者只是盲人摸象、只见鳞爪,或者以先入为主的成见曲解了庄子。张默生先生在研究中,“尽弃各家注本,直读《庄子》原文,几于读之成诵;而又仰观俯察,心领神会,入于‘悟’的境界,以期与庄子之言相印证”“竟然发现了庄子特殊的文体,又寻获了庄子自制的钥匙,而有《庄子新释》一书”。真是幸运,我初读庄子,便遇上了张默生先生的注本,他以科学严实的治学精神和对《庄子》精读成诵的硬功夫结晶于《庄子新释》一书,让我这位追慕庄子的后学者,走上了一条明正之路。
  我先是强迫自己沉下心来,以“不求甚解”起步,一字一句地读下来,慢慢渗入庄子洋洋洒洒、云遮雾绕的文字中。渐渐地,由混沌一片,而到微曦初露,再借助张默生的“集注”和“译释”的烛光引路,庄子哲思和睿智的宝库之门,慢慢地向我打开。
  利用工作之余,我花三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庄子新释》,对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有了初步的探求。庄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文学天才,他承继了老子思想的精华,并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涵,与老子一同树起道家思想的两座丰碑。他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神入化的文字,阐发了自己精奥博大的思想。他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之大的超级想象,对比蜩鸠之小,仅飞于榆枋之间,说明万物无论大小,都要自适其适,守住本性,才能逍遥于自然大化之中;他以“庄周梦蝶”的千古奇梦,来阐发物我等同,以致物我两忘,与宇宙和谐为一的思想;他既认为“吾生也有涯”,人生短暂,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无涯的学问,实在是无能为力,又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养生尽年之道。庄子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发挥“无用之用”,来阐发寻常人的处世之道;他又以“圣人之治”“正而后行”“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来探究治理天下不可自居功德,不可自扬名声,当无心任化,“无为而无不为”的帝王治世之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深知仅凭自己短浅的智识,靠三个月的阅读只能略识概貌,捕捉只鳞片爪,但它已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三个月之后,它使我逐渐脱离了失亲之痛,解开了内心的些许纠结。抬眼前望,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已愈加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那烛照我前行的老庄思想,更吸引我终其一生去体悟,去探寻。
  时光在行走,时代在变革,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又经历了一些新的人生际遇和变故。我陆续又读了有关庄子的书,如南怀瑾的《庄子諵譁》和王蒙的《庄子的奔腾》,这两位当代海峡两岸大师级人物,以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对庄子思想各有透彻的诠释,也使我对庄子有了更深的领悟。随着读书渐多,在《嵇康集》《陶潜集》《苏轼集》的字里行间里,我又依稀寻到庄子的影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