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省总工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出“齐鲁工匠”建设工程,今年从各行各业中选树了10名齐鲁大工匠和40名齐鲁工匠。即日起,本报将对10名齐鲁大工匠进行系列报道,挖掘他们高超的技艺技能,讲述感人至深的匠人故事,唱响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主旋律。

  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车身部焊装分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席钳工技师刁统武名头响亮。从业19年来,刁统武善啃工作中的“硬骨头”,日渐养成了攻关技术的“螺丝钉”精神,已然练就了一整套通过“听、摸、看”快速发现设备故障、熟练解决设备难题的过硬本领。

  刁统武在检查产品件和定位焊接情况。
  本报记者 周国芳 王小涵

从业19年
专啃焊接工装的“硬骨头”

  作为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车身部焊装分部的一名员工,39岁的刁统武主要从事驾驶室焊接工装的管理维护工作。
  工装是什么?刁统武介绍,就是把加工对象及安装对象迅速、准确地定位和固定的特殊工具,是生产流程的一部分。我们车间所使用的是焊接工装,是把冲压产品件放在工装内利用二氧化碳和电阻焊焊接后成型的装置。
  “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从业19年来,刁统武善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凭借根据检测数据就能分析出驾驶室焊接过程中的问题、见图就能识别工装设计中问题的“铁本领”,他手中调试的工装胎具,全都精准无差错。自1999年从业至今,刁统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齐鲁十大金牌职工、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济南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近几年,随着中国重汽HOWO车型的销量增高,市场需求加大,提升驾驶室的产能势在必行。为完成这个任务,刁统武和同事们通过优化工艺、焊接参数和机器人路径,使生产效率单车缩短0.8分钟,单班增加产量16辆,全年可多生产8000多辆驾驶室。
  最初的HOWO驾驶室包边胎生产后的车门无法达到质量标准。据悉,该包边胎由泰国APPICO公司设计和制造,如果返厂维修,不仅费用高、工期长,更不能保证重汽的正常生产。为解决此问题,刁统武多次进行受力分析,并根据包边原理重新设计了力臂图纸,根据包边的先后顺序重新设计了控制线路。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仅用了20天就将2个车门的包边胎具维修调试完成,节约胎具返厂再制造维修费用400余万元。
热衷技术研发
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

  除了日常的工装改良,在工作中,刁统武也热衷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到目前,他主持实施了《驾驶室车门安装质量提升》、《HOWO驾驶室侧围车门框尺寸稳定性质量提升》、《HOWO驾驶室焊装胎具气动控制系统可靠性提升》、《A7驾驶室主拼焊接胎具定位销设计》、《T7H窄体生产线多车型切换与改进》等多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项目,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达600余万元。
  白皮驾驶室焊接后的螺柱焊接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开焊断裂现象,刁统武就带头进行技术攻关,开展“白皮驾驶室螺柱焊接质量提升工作”,提升螺柱焊接质量;为解决驾驶室在主拼焊接线定位时出现位置不稳定、机器人焊接偏移等质量问题,他带领工作组着手开展“主拼焊接驾驶室的主定位销改进工作”,保证了驾驶室的焊接定位稳定。
  此外,在“驾驶室顶盖焊接用定位销夹具革新设计工作”中,刁统武与小组成员改良驾驶室顶盖螺柱因T型螺柱导致焊接歪斜和强度低的状况,提升了顶盖定位销的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以上革新设计后的成果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毫无保留“传帮带”
超五名弟子成技术骨干

  刁统武在2012年之前负责所在车间内所有的焊接设备维修和工装维修,倘若遇到设备需要维修的状况,常常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忙的时候没有点,什么时候干完活什么时候下班”常常成为他的工作状态。如今,他主要负责工装维修、驾驶室尺寸控制,更是成了实打实的“工作狂”。
  刁统武介绍,以T5G车型为例,从驾驶室原材料到一个合格驾驶室包括生产线的安装验证、产品件的检验,自己负责了生产中的所有过程。前不久,刁统武带领团队完成驻车空调天窗顶盖的工装改进。
  原则上,刁统武参与生产工艺改进,并不涉及产品设计改良。有一次,技术部门针对驾驶室的前围支架做出改进,但拿到生产部门后,刁统武无论怎样修改工装都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最终,他向技术部门提出在产品件上加一个孔,不仅保持了前围支架的功能,还能实现批量生产,这个建议被技术部门采纳了。“建议被采纳、工装完成改进后,我十分有成就感,这也是技术部门对我的认可。”刁统武说。
  多年来,他通过学习,先后掌握了三坐标测量原理分析、CAD图和CATIA三维设计,现已成为集设计、施工于一身的技术技能人员。在此基础上,刁统武积极地将工作中掌握的维修经验、创新心得、操作技能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十余名徒弟们,如今,已有超五名弟子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有一名弟子获评“山东省首席技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