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从“门外汉”到维修专家,他坚守一线30载

     日照市首席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金牌职工、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坚守岗位30载,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他是徐玉金,日照港机务段质检组组长,也是日照港铁路运输公司内燃机车传动、走行部分维修的带头人。多年来,他的12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专利,为公司降本增效600多万元。

  徐玉金对自己的工作忠诚、热爱。
  本报记者 周国芳
见习记者 韩晓婉    

技术创新
降本增效600多万元

  1989年,徐玉金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日照港检修车间工作。面对全新的工种,陌生的专业术语,他一开始迷茫又不知所措。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徐玉金暗暗为自己鼓劲儿,“学历可以比别人低,但技术不能比别人差。”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徐玉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儿,徐玉金成为了单位里的能工巧匠。他和车间30多名机车钳工,一起啃下了机车中修这块硬骨头,掌握了机车中修这项关键技术。
  徐玉金坚持修旧利废、技术创新,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他先后参与日照港自主中修内燃机车21台,启机成功率100%。他1人获得国家级成果3项、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12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专利,为公司降本增效600多万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改造散热器单节试验台,制作轴箱弹簧安装压缩装置、转向架拆装平台等90项成果,为公司节余材料费30余万元。其中,“设计改造燃油泵油封盖”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负责内燃机车中修质量验收工作。近年来,共中修机车21台,为公司节约中修费用680余万元。
提出“两制一法”
提高机车维修效率

  忠诚、热爱是徐玉金工作中的不二法则。在工作中,他不光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还不断学习,提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和建议。
  徐玉金精通DF5、DF12、GKD3B、DF4DD内燃机车的构造原理,掌握各种车型的维修工艺。他还提出并实施“机车故障分析制”“记名维修制”和“维修效率法”,大大提高了机车维修效率。“机车轮轨润滑装置改造”创新项目,获得“日照市职工优秀经济技术创新成果”。改进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裂漏故障,提高了机车的利用率。
  除了自己创新,徐玉金还在班组推行“激励员工法”,用员工名字来命名创新成果。在这种创新氛围下,班组每个成员都有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技改成果。
  2000年,日照港完成机车更新换代。面对结构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维修难度更大的内燃机车,担当首任内燃班组班长的徐玉金一有时间就抱着书看,一有机会就跟厂家技术人员学。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此,他提出打造“轮对式学习团队”,他在班组搭建“学习书屋”、“岗位练兵赛马场”、DF论坛等培训平台,敦促员工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开展“三三制”培训
“门外汉”班组成维修专家

  “创新,永远在路上。”徐玉金创建了日照港及日照市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几年来先后带领工作室成员推出了129个优秀创新项目和先进操作法,许多成果已广泛应用到生产中。他开展“三三制”培训:每人至少能胜任3项以上技能,每项技能至少有3名员工能胜任,至少有3名员工能胜任班组全部工作。
  不光自己是能工巧匠,徐玉金还带领班组助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在班组内实施一专多能人才计划,先后培养出高级技师1名、技师5名。他组织编写了《内燃机车典型故障案例汇编》一书,收集典型故障案例76例,成为机车管理的教科书。
  在徐玉金的带领下,维修团队从一群“门外汉”逐步成长为熟练掌握内燃机车维修技术的专家。2006年,“徐玉金”班获得山东省“学习型班组”;2007年获得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2014年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获得日照市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其牵头的技师工作站荣获省级技师工作站称号。2018年被授予“山东省示范性工匠和创新人才工作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