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喝茶

     □雨茂

  从小就听老人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时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茶列入其中,茶真的不可或缺吗?现在想来,还是小孩子心理,不懂茶,也不理解成年人的生活。大人们极力追捧的东西,小孩子未必喜欢,比如酒与茶。小孩子对酒不感兴趣可以理解,那东西既烈且辣,不是孩子娇气的味觉系统与孱弱的胃可以消受的。茶呢?清香四溢,解渴生津,为什么不喜欢呢?我想可能源于茶叶淡淡的苦涩味,大人们对此不能自持,小孩子却只能敬而远之。
  家乡产茶,很多人嗜茶如命,集镇上茶馆林立。有的人一早去茶馆,一壶茶可以消磨一天的光阴。茶馆人员复杂,有保媒拉纤的,有赌博耍钱的,有占卦算命的,也有传播流言蜚语的。爷爷是老儒生,做农活也是老把式,一生本分勤劳,最看不起成天坐茶馆混世的人,教育儿孙不能学这些人。我深以为然。
  父母不泡茶馆,但并不拒绝喝茶。家里来了客,是要敬茶的,这是待客之道,马虎不得。困了乏了,泡壶茶喝是最大的享受。父亲买茶从不上集镇,而是坐20公里汽车到县城国营茶叶专卖店购买,认为那里可以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父亲喜欢茉莉花茶,几乎不买别的茶叶。我开始喝茶,可能是在上中学以后。第一次完全是被茉莉花吸引,但茶水入口又觉得苦涩,只能匆匆吞下去。茶水下肚,始觉余香满口;受不了诱惑,再呷一小口,在舌面上停留一小会儿再咽下去,又感觉有回甘,从此对茶上了瘾。高中时,我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身体很差,精神委顿,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喝茶才能让我平静下来,在馥郁的茶香中忘却眼前的烦恼。在生病的三年里,茶是我最好的慰藉。
  上大学时,许多老师爱好喝茶,上课都带着茶杯,杯里的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花茶,也有红茶、白茶,还有乌龙茶、黑茶等。一位老师颇通茶道,自己爱品茶,也劝同学们喝茶。他告诉我们,喝茶就是与君子面对面。当时我反复体味这句话,感觉如醍醐灌顶。
  《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茶不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典范吗?茶树在隆冬时节蛰伏,在春寒料峭时萌芽,在烈日下暴晒,在铁锅里炒、柴火里熏,有的还要经受千般揉捻、万般蒸压,然后才能放在茶壶中煮,沸水里泡。金木水火土都占全,水深火热都必须承受,最后终于入口走心,令人欲罢不能。茶叶历经磨难而不悔,回馈天地以正气,呈送人间以香醇,这不正是君子所为吗?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茶叶的品质不仅与气候、土壤相关,也与种植、制作紧密相联。种植是否依据时令,是否施用化肥,采茶、制作是否严格遵守工艺流程,是否有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的行为,不仅逃不脱茶叶鉴定师的舌头,也欺骗不了消费者敏感的味蕾。只要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表里如一,就不畏惧批评;只要不虚美、不浮华、不追名逐利,就不怕挑剔的舌尖。
  相对于普通百姓生活,文人雅士也有开门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两者的共同点只有茶。许多文人都爱喝茶,留下了蔚为壮观的茶诗,比如唐朝的白居易、王昌龄、刘长卿、皮日休、张籍,宋朝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朱熹等。
  苏轼认为茶有君子性,他在诗中赞道:“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他还把茶与佳人相提并论——从来佳茗似佳人。也许君子与佳人都有共同的价值诉求,摈弃世俗的虚伪与蒙骗,追求生命的质感与担当,正直有骨气,坦然应对挑战,珍视真善美的生活。苏轼不就是与这样的人生境遇相始终吗?
  白居易一生坎坷,实属“居大不易”,与他共度时艰的还是茶。他终日与茶为伴,四季如此,天天如此。早茶、午茶、晚茶,饭后茶、醒睡茶、醒酒茶,晚年甚至以茶代酒,以茶养生。他在诗中这样描述:“左手携一壶,右手携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他还公开宣称:“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在香茗中,诗人是自由、安适的。当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生命也就变得坦坦荡荡,这不正是君子的追求吗?
  喜欢苏轼的林语堂也认为茶具有“君子性”,是“饮中君子”,景仰其形貌风范。我喜欢尝试不同的茶品,爱与喝茶的人交朋友,以为爱茶的人不会太浮躁。平常看到身边的人喝各式各样的饮料,遇事急躁冲动,总是劝他们,喝点茶吧!我这样说,不是让他们成天泡在茶馆里,那不是真心喜欢茶,是糟蹋茶,而是劝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也能通过品茶放松自我、涵养心性、砥砺品格。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