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共享单车良性发展需要多方“共治”

  23日,在泰安小黄车基地的工棚里,维修人员正在维修小黄车。                  本报记者 侯海燕 摄
     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单车企业ofo近日深陷“退押难”风波——线上线下,千万用户排队等待超过10亿元押金退还,让原本债务缠身、经营困难的ofo背负起更大的现金流压力。
  据交通运输部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77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投放约2300万辆共享单车。然而,近一两年来数十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一些企业从“异军突起”到困难缠身,形势曾经一度大好的共享单车为何突然冷场?
  ——重投放、轻管理造成无序发展。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投放抢夺国内市场跑马圈地、进军国际市场,盲目扩张的同时又忽视了产品质量、后期维护、秩序整肃等,不但大幅度增加了运营方的维护和调度成本,对于城市公共管理造成的压力也不断加大。
  ——盈利模式不清造成资金链长期紧张。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市场上的共享单车企业,累计融资额超过260亿人民币,在三年时间全部“烧光”。受访者指出,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项目就很难再获得融资,主要因为共享单车企业运转多年,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只能通过不断“烧钱”维持公司存续,形成了“融资、买车、投放”的固定模式。
  ——政策“一刀切”不利于市场竞争。业内人士指出,在共享单车出现乱停放、损坏车辆得不到及时清理等一些问题后,部分地区采取长期的“禁投令”政策,将一些推行免押金、遵守社会秩序的优质共享单车平台拒之门外,形成了对新入场者的限制,造成先入场者的实质垄断地位,不利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业内有关专家认为,共享单车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共治”,相关监管机构应切实担起监管责任,控制行业的无序发展,监督押金的规范操作;共享单车企业和投资方也应履行义务,做好企业运维服务,切实防范因资金链断裂或挤兑危机等引发相关风险。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