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八成地下水回灌,泉水不受影响

  济南轨交1号线的通车,不仅带动济南西城发展,更将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经过1265天的奋斗,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泉城”济南迈进地铁时代。然而,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济南这样,为是否修建地铁而如此纠结。济南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资源丰富,地铁又是如何与泉水共生?

  本报记者 魏新丽 喻雯
     赵夏晔     

回灌水量1500万吨
相当于13个大明湖

  为了保护泉水,济南轨道交通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降水回灌一体化设备,这是轨交集团为保护地下水打造的专用设备。
  “通过这台设备,施工中抽出的地下水八成都可以回灌到地下。在试验时,有的试验点可以达到100%的回灌。”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关人士说。
  “我们针对济南的独特地质情况,以及济南枯水季保泉压力大的现状,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地下水的保护,形成了一整套地下水保护理念。”该人士说,从回灌情况来看,地下水80%重新回到地下,剩下的20%也没有浪费,这些水用于工地周边菜园浇水,还有施工用水等。
  据悉,1号线所有车站建设期内回灌率达到80%,回灌水量1500万吨,相当于13个大明湖的水量。
  此外,每个车站还设了1-2个监测井,实时监测当地的水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车站的水位和周边水位一致,和开工初期水位基本一致,说明轨道交通没有对泉水造成影响。
盾构机数次“换牙”
穿越硬岩溶洞群

  1号线位于济南西部,呈南北走向,途经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全长26.1公里,是一条高架与地下相间的地铁线路。1号线所经过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其中,盾构机“攻坚号”就要穿越济西硬岩溶洞群。
  这一溶洞群在区间风井-大杨庄站盾构区间,是济南地铁盾构施工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控制性工程。该段线路左右线隧道分别需穿越两处基岩凸起段,共计约1600米。经过地质勘察存在大量溶洞,探明的总数有129个,最高洞高达13.2米,穿越的中风化灰岩强度高达112Mpa,相当于房建混凝土强度的四倍,非常“难啃”,就连合金钢制成的盾构机刀具也需数次“换牙”,更换盾构机刀具。
  长距离穿越高强灰岩突水溶洞群施工在全国地铁中也实属罕见,风险大、难度高、技术含量要求高。
  面对种种困难和众多重大风险源,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者进行了科技攻关,从刀具选型、施工方案、参数控制等方面积极组织科技攻关、专家论证,降低施工风险,最终成功施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