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管线入地,它让城市更“智慧”

  维修人员正在检查光缆。
     本报记者 马云雪
图/视频记者 孙逢辉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在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在太白湖新区,济宁唯一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电缆管网“入地”
马路反复开挖成历史

  2018年12月30日,太白湖新区荷花路行人熙熙攘攘。在京投大厦附近的绿化带下,却有着一条不为人知的城市地下管廊。作为全省名列前茅的地下综合管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其进行了实地探访。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拾级而下,走进绿化带中央一个长方形的地下入口,顺着楼梯便进入了位于地下带深5米的管廊通道。走进内部,可谓别有洞天。廊内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各类管线纵横交错,在不同的舱室内有序排列,如同一处温馨的“地下公寓”。 
  其宽敞、笔直的通道往两端延伸,一眼望去深不可测。尽管天气寒冷,可进入管廊内却让人感觉温暖如春。管廊通道中间,凸起的道路是步行通道,两侧是供线缆、管道布设的区域,架设好的支架纵横交错。记者看到,支架由上及下整齐地排列着,每一个支架都对应着相应的管道,包含电力、通信等。通道的地上贴墙部分,最粗的管道便是自来水管道了。
  “在很多人印象中,家门口的路似乎永远都修不好,马路左侧地下埋着移动光缆线路,右侧可能埋着联通光缆线路,今天移动出现故障开始凿路维修,明天联通光缆也出现故障也要凿路维修,时间一长马路如同‘拉链’……”太白湖新区建设局综合管沟管理处工作人员许宜恒告诉记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主干道之下建造一个钢筋混凝土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各种管线敷设其中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进料口、运行监测和防入侵系统的城市“生命线”。所有线路均在地下敷设避免了重复开挖路面,对城市品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空间有“大智慧”
提高效率市民享便捷

  “荷花路是双舱管廊,一侧强电室,另一侧弱电室。” 许宜恒介绍,弱电室管舱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着不同企业的电力光纤,还有五排空置支架,为日后加管备用。两个舱室里的管线虽一眼望不到头,但中间留出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工作人员可以轻松自如地在管廊内走动。 
  此外,记者还发现,管廊内配备了吊装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以及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和警报、排水等系统,安全指数特别高。“考虑到管廊的特殊性,里面不仅装有超细干粉灭火装置、智能化监测报警系统等,每隔200米还设有一个防火分区,一旦管廊内发生火灾或气体泄漏,灭火设备将会自动开启、防火门将会自动报警并关闭。”许宜恒说。
  管线都搬到地下,如何及时发现故障并解决呢?鲁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孙赵友正在地下管廊内巡查维修。他每日的工作就是沿着29公里的地下管廊每一根线路一条一条的检查,随时用笔记本记录。一旦发现线路异常或破损立即召集人员进行维修。如果是维修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赵友正会立刻上报故障所属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将第一时间赶来维修。
  “传统电缆或光缆发生故障或供水管道发生故障时,先是召集人员挖路排查故障,再组织人员进行维修,最后再施工修路,前后最起码要半个多月。”赵友正说,如今有了地下综合管廊,道路无需开挖,维修效率更高了。
24小时随时监控
发现情况立即处理

  “这里是集办公、监控、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主要负责太白湖新区管廊系统状态监控、运营、维护。”走进位于荷花路的监控中心,只见满满一墙显示屏,屏幕上不仅清楚地显示着管廊的内景,还显示着设备运行信息、环境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预警报警信号、巡检信息等内容。
  “管廊内外全部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温度湿度监测器等智能化设备,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可视化管理。”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刘芝诉记者,所有屏幕皆可随意切换位置,40分钟至一小时内数千个摄像头内容全部检查一遍。一旦出现管道泄漏、地面积水等特殊情况,工作人员通过监控便可及时获知。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立刻沟通管线的运营单位前来修理。
  此外,处于地下的管廊内受地下水位或积雨等多方面影响,会有一定积水产生,但通过科学的斜坡设置与集水坑的设置,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便会通过自动水泵排出去,确保整个地下管廊的干燥。截至目前,太白湖新区地下管廊未发生一起事故。
  据了解,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城市现代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是从无序的使用地下空间资源到协调有序,最后达到资源共享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集约化的产物。通过建立完善管线入廊、运营管理等机制,太白湖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将打造全省综合管廊示范样板,为城市核心区提供基础保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