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村里出了个“领头雁” 脱贫路上好周“稻”

     周卓良,男,48岁,现任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仉村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1998年,他成立烟台海源建筑公司,经过打拼,公司实现产值1.4亿元,上缴利税700万元。2007年周卓良返乡任仉村周党支部副书记,2011年当选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主任至今,先后荣获“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18年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
  仉村周位于门楼镇西郊,共有村民1018人,党员27人。在周卓良上任前,由于历史原因,仉村周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现在仉村周已成为胶东地区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卓良水稻合作社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仉村周的蝶变之路,还得从周卓良身上说起。
基础设施不完善
支部书记挽狂澜

  上任之初,周卓良就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思想,共商发展大计。最后发现仉村周落后的“病根”在于“三缺”:一是缺人,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多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二是缺路,村里根本找不出一条像样的公路,出行不便;三是缺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且缺少支柱产业,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找到“病根”,接下来就要“开方抓药”。看着破败的村庄,周卓良决定先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
  思来想去他不顾家里人反对,自掏腰包投资150多万,对村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大翻新、大整修。投资50万元硬化村内及上山道路;投资约50余万元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钻井6口、挖方塘1个,购买水泵、铺设水管,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饮水、灌溉难题;投资20万元建设健身广场一处,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提供阵地支持。短短半年时间,仉村周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正因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村两委干事创业的热情被彻底激发了起来,村民们对发展也有了更迫切的要求。
找准“穷根”把好脉
做活特色新产业

  要想真正让村子脱贫致富,仅仅靠改变村容村貌是远远不够的,周卓良也意识到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里的贫困情况。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卓良在电视上看到水稻旱种的节目,忽然想起村里老人曾讲过,明代以来福山就有水稻旱种的历史,但随着时间推移,旱稻种植技术早已失传。想到这里,周卓良脑海中萌生重拾这门“手艺”的想法。周卓良聘请专家对仉村周的地质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证明村里的地质条件非常符合旱种水稻的要求,喜出望外的他赶紧开始筹划,积极发动号召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
  周卓良不顾家人反对,坚持拿出多年打拼积攒下的300多万作为启动资金,并召开村民大会许下承诺:赚了是大家伙的,赔了算我的。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由开始的疑惑、不解转为逐渐接受、参与。近三年,合作社在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先后引进越光米和有机香米等优质稻种,注册了“田然禾”牌有机旱稻商标,力求做大做优做强福山大米品牌,实现进一步增产增收的目标。目前,合作社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仉村周也获得国家农业部第五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棚户改造千万间
敢为人先谱新篇

  如今,卓良水稻合作社经济效益显著,仉村周也开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先后荣获“福山区文明村”“福山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为实现村集体的长远发展,给群众带来更好的生活,周卓良主动向上对接区委、区政府实施城区南拓战略部署,积极将仉村周纳入全区棚改大盘。仅历时一个月,仉村周居民签约率就达到97%,老百姓们也顺利地领到了房票和现金。为方便村民躲迁,村里又在富丽新城租下了300多套楼房,彻底解决了群众们的后顾之忧。目前,仉村周回迁安置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预计2020年完工,真正圆了村民们的“上楼梦”。
  (通讯员 李世波 记者 刘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