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口味暴露我们的基因

     □陈思呈
  曾经有段时间在网上流传过一个新闻,有个姑娘二十几岁了,无意中吃到酸菜鱼,惊叹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好吃的东西,因为她家里从来不吃这么辣的东西。她为自己这个异于家人的口味感到困惑,就此展开身份的探究,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抱养的,亲生父母正是嗜辣的四川人。
  这则新闻的真伪,我后来并没有关注过下文,但是它很准确地说明了我们在口味上是如何与祖先呼应的,有一些东西是如何不知不觉地植入我们的基因的。不说这个莫名嗜辣的隐性四川人,只说“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一点,也潜在地说明了广东人的血统。
  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不需多举例,吃蛇吃虫这些都算是小儿科了。有人解释,这是因为传统肉类选择有限,禽畜养殖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但并不是只有闽粤大地才存在人口增长远远高于禽畜业的问题啊。也有人说这是上层社会想凸显自己的身份,比如清代的北方权贵会以驼峰、驼鼻宴客,而岭南因为古怪生物更多,药材也多,食物便宜,所以厨师因地制宜,只能以奇制胜。应该说,很多权贵吃穿山甲、娃娃鱼,确实有这个原因。但这些原因都是不够的,不足以说明闽粤两地对黑暗料理的边界为什么那么敢于探索。
  闽粤两地爱吃古怪生物,这里面最关键的原因,应该是跟这两地的先民有关。吾乡为广东潮州,在古城里的大街小巷,常常看到很多诸如“颖川故里”之类的牌坊,都在力证自己是正宗的华夏民族,力证我们跟正宗的中原文化并未脱节。在族谱上,也不断地声明我们是中原地区迁来的。但在口味上,就老实地暴露了百越的传统。
  闽粤两地的先民,主要还是百越人民,也就是如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里常常提到的“交趾国”“交趾人”。还是拿吾乡来说,虽然身处广东南部,但人类学界往往划分为“闽南福佬人”族群,从方言到土产形胜,“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从地理也能看出,武夷山脉阻隔了福建省与内陆的联系,把它逼向大海;广东的南岭,也切割了这个地方与中原大地的联系。这两个地方的人,偏安一隅,地处蛮荒,多少都有着与内陆人区别很大的文化性格。
  这是什么样的文化性格呢?也许可以简单称为海洋性格,高度的创新和开放,包括经济上,包括观念上,当然也包括饮食上。经济上我们不需多说,观念上,从梁启超、康有为,到孙中山,到今天的李嘉诚,都在体现着“求新、开拓、有为”的精神。
  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潮汕人李嘉诚在致辞中曾说,“因循难立新,在平庸圈套的死胡同徘徊,徒然浪费资源事倍功半。要探求不一样的方法,才可寻找到有价值的量变。”我想,这种创新精神其实是在潮汕人的血液里,体现在无数的细节中,比如饮食。
  在潮汕地区有一种食物叫粿条,大概是跟河粉差不多的东西。另有一种面条,与北方的面条相比较而言,含碱量更多一些。这两种食物的常规命运是做成汤,另一种命运是炒。我今天想说的是,它们有多少奇妙的炒法。比如糖炒面条。注意,是白糖炒面条!当然,还会放一些盐,不是彻底的甜,但正因为有这么一点咸一点甜,把这个寻常食物往黑暗料理的路上推得更远了。后来有人又进行了改革,用一些水果来代替糖,比如菠萝炒面,取其甜味再加酸味。
  粿条也不甘示弱。此地有一种做法,是用啤酒和二锅头来炒粿条。味道略苦,加上小麦香和酒香,非常好吃,里面适当再加点洋葱圈,让其黑暗料理的程度不那么黑暗而已。
  这片土地上的饮食形式,黑暗的例子太多太多,根本不只是食材的选择,更多的是做法和厨艺的选择。假如你能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先民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想象,想象那些脱离了中原文化晕染的蛮荒和自由,那么你势必能理解,这黑暗料理的背后,就是一组组基因的记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