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靠手机视频医生救下被呛幼儿

     本报记者 孙淑玉

  这是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他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急救功底,抢救生命于危急,托举起一个家庭的希望。他就是解放军第970医院急诊科兼心内科主任王海涛。
  1月2日上午9时,王海涛主任正在给医院的见习同学上课,突然手机不断地振动,出于医生职业的敏感性,他迅速回拨了电话。这时电话那端传来此前曾救治过的一个患儿家长急促的求救声。
  通过对方断断续续的讲述,王海涛主任得知孩子不慎被芋头呛住,没有了呼吸。王主任当即判断,孩子是被异物堵塞气管导致气道梗阻。虽然家人已经拨打了120,但离家最近的医院距离近5公里,即使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最快也需要十几分钟才能到达。可孩子当时的情况显然等不到救护车的到来,一般窒息2~3分钟就会导致心跳停止,如果再过3~4分钟不复苏的话,孩子再救活的希望就极小了。
  关键时刻,王海涛的大脑极速运转,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快速救治孩子的方式。“快,打开微信视频”。他要赶紧看到孩子。视频接通了,画面清晰地展现出孩子当时的样子:面色绀紫、没有声音、没有呼吸。“快,让孩子头朝下,拍击背部、按压前胸部、冲击上腹部,反复进行。”手机这端,王海涛主任一边对幼儿父母讲解并示范婴幼儿气道梗阻的救治方法,一边密切观察孩子情况,而手机的那一端,幼儿父母按照王主任的指导,对孩子展开救治。
  视频的两端连接着孩子的生命。一下、两下、三下……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吐出来了,吐出来了。”伴随着孩子母亲惊喜地呼喊,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救治成功,孩子得救了。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幕恰巧被刚下课的同学们用手机悄悄地记录了下来,急救课上真救人,王海涛主任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学好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和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职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