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问政“辣味足”,上紧责任“发条”

  济南电视问政现场。(资料片)
     “看到问题短片后,我感到后背发凉!”在去年5月的一期电视问政中,面对暗访短片中播出的一企业后院被倒渣土,相关部门却称再投诉就当私存渣土处理一事时,一名区长在现场说。这是济南的电视问政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但是电视问政要做的不只是要让领导干部红红脸,出出汗这么简单,济南也希望用这种最直观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倒逼干部担当作为。

  本报记者 刘雅菲     

扭住不放
解决问题1.7万件

  济南的电视问政由济南市委、市政府主办,济南市纪委机关、市委宣传部承办,济南广播电视台协办。几年来,关注过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问题。
  2018年12月2日,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小学的问题第五次登上了电视问政。南辛庄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启动时,居民们获得的承诺是学校三年建成,可居民们等了七年多,也没有等来新学校。问题不解决,问政便持续关注,在五次进行曝光之后,南辛庄小学的建成时间终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答复——今年10月就能建成。
  这是济南电视问政关注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几年来,济南的电视问政节目围绕济南的重点工作和市民关注的民生热点,节目开播至今,已举办550期,解决问题1.7万件,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做到了接地气、触实际、见成效。
  据了解,目前济南的电视问政直播节目长度为120分钟,每年两个直播季,每个直播季五到六期节目。录播节目每周一期,长度为60分钟。这种录播、直播结合,全年覆盖且节目体量庞大的播出模式,在国内十分少见。
录制之前完全保密
让节目更有看头

  “我们的节目,在播出之前是完全保密的。” 《作风监督面对面》电视问政栏目制片人安顺德说。每一期节目之前,都要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梳理问题线索,拍摄暗访短片。
  “就是要将这些问题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被问政单位面前。”济南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袁曙光曾多次担任电视问政的点评嘉宾,对于问政的台前幕后也十分了解。
  直播问政这种不彩排、全景式、事前保密的形式,首先让问政类节目更有“看头”。“群众意识到节目不是简单的‘作秀’,而是真正的‘考试’,极大提升了群众信任感和关注度。”济南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上紧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发条”,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对工作了如指掌,问政现场才不会红脸出汗,问题整改情况才能获得群众点赞。电视直播问政的真问、真评、真改,进一步推动了“转作风、提效能、促落实”的目标实现。
  “济南电视问政的制作和播出,就是要从最痛处发力。”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张月琴说,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解难题办好事。
  电视问政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记者了解到,对个别整改不力、推诿敷衍的部门和个人,济南市纪委会紧盯不放。节目开播以来,电视问政(含内参片)提供问题线索207条,对28家单位、295人进行了问责,其中5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勇于自亮家丑
敢于动真碰硬

  红红脸、出出汗,并不是济南电视问政的最终目的。“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力是济南市纪委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课题。”济南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电视直播问政的舆论监督方式,最初的设想是为群众参与监督提供一种新渠道,以更直观便捷的方式反映诉求、监督权力运行。“《作风监督面对面》电视问政栏目已成为我们创新监督方式,实现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日常监督的有力武器。”
  电视问政中曝光的问题涉及营商环境、教育医疗、拆违拆临、脱贫攻坚、治霾治堵、环保督查等多个方面。对于济南来说,这相当于在节目上亮出了家丑。“济南市委、市政府倡导、支持直播问政的本意就是希望通过节目曝光,推动问题整改、工作提升和作风转变。”济南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说,所以,节目的“辣味”越重,反而越彰显了济南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也使政府“勇于自亮家丑,敢于动真碰硬”的为民务实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